看真人電影看疲憊了,不是神劇,就是中規中矩。
結果去年,在科幻片、文藝片口碑競相爆棚之際,國漫也迎來新高潮。
藉著《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熱浪,《姜子牙》先是大年初一熱鬧定檔,然後在大半年的疫情之後,以觀眾們百分百期待的姿態迴歸。
首日票房、場次、排片,那都是槓槓的!
上映三天,票房破8億!
畢竟幕後製作,1600人耗時4年打造。
結果豆瓣評分一出,7.1分的成績遠不如其他同期上映的電影。
國漫熱浪+院線爸爸的絕對青睞,換來的是不盡如人意。
難道這“封神宇宙”第二彈,真就這麼不堪?
比較《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姜子牙》不難發現:
如果說《哪吒之魔童降世》屬於漫威那種商業娛樂片,那麼《姜子牙》則有一股DC的巨集大敘事風。
影像以扎克·施奈德那種黑暗格調為主,甚至有些“血腥成人動畫”的鏡頭:
瘋癲的紂王,吃人的九尾,以及申公豹的捨命相救,說少兒不宜一點也不為過。
故事的趣味性被大大縮減。
四不相萌,申公豹痴迷姜叔叔,但還是隔靴搔癢。
相反,形而上的理論探討、信念宣揚,被放至第一位。
宣傳上主打的還是“哪吒之後,太公歸來”。
倘若你是個抱有姜子牙說山東話、四不相跟結界獸一樣貧嘴、小九是個病嬌蘿莉的觀眾,您的預期將被無情退回。
等了大半年,《姜子牙》更像是卡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妙先生》之間:
沒娛樂商業片那麼親民,又比純金句堆砌的哲思片接點地氣。
雖說不親民、不搞笑,但《姜子牙》算得上一部攻守有序、進退有度的國漫。
首先說說退可守的一面:
在改編上,核心忠於原著《封神演義》。
或者說,它滿足了一些網友對封神大戰的厚黑學思考。
《封神演義》的故事,源於紂王給女媧提的那首粉詩:“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
平日昏庸無道、沉迷女色也就罷了,這還看上了神仙娘娘,直接觸怒神靈,開啟封神討商之路。
朝代更替不去說,可有一段冤案不能不提。本來女媧是讓三個妖精去禍亂殷商,還說事成之後大家可以一起成仙。但在封神大戰結束後,女媧沒有履行諾言,而是降罪於三個妖怪。
原因是:當年讓你們去毀商朝,但沒讓你們去害人,什麼敲骨驗髓、剖腹驗胎,怎麼混蛋怎麼來。
民間解讀是,女媧讓三個妖精去混亂朝綱,是借惡人之手做了自己想做的惡事。領導不方便做的事,讓下屬去做,做完了還給你降職,說你不懂事。
動畫中,封神大戰後的姜子牙被任命親斬罪魁禍首九尾。結果,九尾說出自己與師尊之間的一段交易:師尊當年讓九尾帶領狐族為非作歹,結果大戰結束便過河拆橋。
由此,也就引出姜子牙的人物形象:師尊是為了一己私念,以天道為藉口,斬殺無辜之一人;而姜子牙恰恰相反,他覺得一人不救何以救蒼生,所以心繫萬眾。
一切的矛盾都在於師尊用權力,掩蓋自己試圖控制蒼生的野心。在這一改編上,《姜子牙》把讀者對原著中上層的心計、偽善展現出來。
其次再說說進可攻的一面:《姜子牙》展現了國漫的探索精神,試圖將電影的多種型別加以融合。
導演不單單想講一個冒險故事,而是把《姜子牙》套進公路片的模式。
小九想找回自己的身份,因為記憶中阿父在黑色花朵盛開的地方等著她,於是決定去幽都山。而姜子牙為了弄清當年封神大戰背後的祕密,也與小九一道,踏上追尋真相之旅。
嚴肅大叔,加上叛逆少女,怎麼看都是《愛麗絲城市漫遊記》的神話翻版。
再看看這一路線:北海——不死之丘——大禹遺址——石林——黑水——幽都山——歸墟
貼合佛家“中有”的概念。佛家認為,人的生命是一場輪迴,須經歷四個階段:
出生的那一刻叫“生有”,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之旅則叫“本有”,死去的那一刻叫“死有”,而從死亡到重生這段時間內,則是“中有”。
姜子牙從冰雪中甦醒,不是生的象徵,他仍執著於過去真相不明的事實,他需要解開自己的心結,才能徹底成為一個真正的神。
作為起始點的北海,實則暗示商亡的那一刻,即“死有”。
小說《封神演義》中也提到過北海,袁福通集結北海七十二路諸侯造了反。於是聞仲出征北伐,一去就是十五年。恰巧聞太師不在,沒了約束的紂王開始顯露本性,殷商就此走向頹靡的傾覆之路。
在動畫中,將北海定義為殷商戰敗之囚的牢籠,也暗示封神大戰後商朝作為戰敗國的悲慘境遇。
片中的北海被設定為一片冰湖,湖上有玄鳥飛過。
熟悉歷史傳說的都知道,此處暗指“玄鳥生商”的神話起源。以神話中一個朝代的誕生符號,來表示動畫中戰敗之後的死寂,更添一種徹骨的悲憫。
這一路上,姜子牙和小九像是但丁遊地獄一般,碰到的不是利慾薰心的獵狐人,就是冤魂。
在不死之丘,二人遇到的怪物形象,便是許多亡魂揹負著的骷髏骨架。
還有一處改編特別驚喜,就是在幽都山,他們遇到了封神之後的紂王。
“封神榜”說白了就是一份死亡名單,只要你沒了命,就能在榜上留一個位置,等到大戰結束再位列仙班。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是仙人弟子還是妖怪孽障,統統都能混個神仙噹噹。紂王也是如此。
總之,這一路遇到的,沒有活人,全是死人。這一過程便是“中有”。
結尾處,姜子牙帶小九來到歸墟,讓小九輪迴轉世。
輪迴即“生有”,象徵來世的重生。
所以整個姜子牙與小九的路程,就是由死到生的轉世之旅。
仔細比較,這段旅程對於姜子牙、小九二者的意義各有不同。
小九尋的是情,而姜子牙尋的是理。
小九尋的是情中之父。
因為長著兩隻狐狸耳朵,被當作狐妖到處追殺。為了求一個情感庇護,她需要父親的臂膀為其遮風避雨,於是前往幽都山找尋阿父。
姜子牙則尋的是理中之真。
不同於小九對父親的渴求,姜子牙是一個棄父者的形象。斬殺九尾,姜子牙不是簡單地遵循命令,而是關於天道的終極探求。
簡單來講,就是一人不救,何以救蒼生。這是典型的博愛思維。而姜子牙的白髮造型,稜角鮮明的臉龐,類似於基督教耶穌的形象。巧合的是,人物功用也是作為救世主的形象出現的。
再結合《哪吒》的主旨聊聊《姜子牙》的異同。
本質上兩者都是在堅持自己,但表象上二者有一些不同:
哪吒是逆天,我信你個鳥命。而姜子牙更厲害,直接毀天,儘管天外還有天。
哪吒質疑的是天,改自己的魔丸之命;而姜子牙是保持本身之道,改的是天,覺得天道不公。
《姜子牙》中的高潮,是最後太公用打神鞭毀了師尊與人間唯一的聯絡——天梯。
原小說中,想要肉身成聖,必須通過封神大戰,然後按照封神榜上的記錄進行封神。而在動畫中,封神是通過登上天梯這一行為完成的。
但在姜子牙心中,蒼生包括妖精,它們也有苦衷,所以才會有那句象徵與師尊對抗的臺詞:“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不可不救。”
蒼生是沒有問題的,神對他們需要無差別地對待。在不死之丘中,姜子牙用骨折風鈴感化怨靈。
師尊講的還是“刑不上大夫”。而姜子牙直接用了自己所著《六韜》中的那句:“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一怒之下,姜子牙毀掉天梯,也就是毀了原著中的封神榜。如果說封神大戰是一場陰謀,那麼毀天梯則代表了太公對心中之道的捍衛。
都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可此處的天實際上被人格化了。面具就是一種佐證。
它代表對真相的遮擋,所以神仙級別的以及與封神陰謀有關的,都有面具。十二金仙、九尾都有面具,儘管師尊沒有,但臉部也被頭髮遮擋。
至於姜子牙,則是沒有任何遮擋,是個直面真相的勇士。
繼承有道,創新有術。
可為什麼多數觀眾還是覺得《姜子牙》撲街了?
有人覺得故事說散了,人物東一榔頭西一棒的,主線不明。這點條姐不贊同。《姜子牙》整體還是按照一條明晰的目標去走的——找尋。
只不過中間穿插了一些旁枝末節,形散神不散。敘事感偏西歐文藝公路片,有點當年看《霧中風景》時的感覺。
那麼《姜子牙》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人物行為動機鋪陳不夠。
師尊為什麼不仁?師尊不是絕對的天,師尊上面還有師祖,所以師尊也有目的、有意識。但在整部《姜子牙》的敘事框架內,被人格化後的師尊,其目的並沒有被直接道破。只是借九尾說了一嘴:他想借狐族掌控三界。
那師尊到底有沒有掌控三界?電影對此的表現也不明顯。
只是反映了一下北海的荒涼局勢,但北海畢竟是商的殘餘勢力。
一個戰敗地,再怎麼荒涼,都不會讓觀眾產生動容之情。
而且電影對這一影響範圍,沒有涉及周那邊的勢力。
所以,從呈現的這些看來,師尊這場局的影響並不大,他的掌控到底達到何種境地,觀眾也不明晰。
至於搞到何種地步,產生怎樣的影響,不可說,只要知道他不是好人就行。
除了師尊人設模稜兩可,妲己和九尾之間的關係也模模糊糊。
九尾寄生在人類女孩蘇妲己身上,去毀滅殷商。
但為什麼師尊要給九尾和妲己上宿命鎖呢?
這種束縛之間的必然性到底是什麼?電影裡沒交代,給的只是或然性的可能。
情感、信仰等一系列內在驅動力,沒有交代它們的成因,所以觀眾的共鳴點不高。
不難發現,《姜子牙》也的確在往“封神宇宙”方向靠攏的意思。
《哪吒》最後一個彩蛋,就是《姜子牙》的貼片預告,雖說是兩家動畫製作公司,但也能看到聯動的意思。
這次《姜子牙》片尾的劇情向彩蛋,的確讓觀眾眼前一亮:
被關押在渡劫城之中的姜子牙,被雷震子、楊戩、黃天化三人前來搭救。
三個人說是奉師祖之命前來搭救。
按小說《封神演義》的人物設定,楊戩的師傅是玉鼎真人,雷震子的師傅是雲中子,黃天化的師傅是清虛道德真君。
其中,玉鼎真人、清虛道德真君位列十二金仙,他們與姜子牙同拜元始天尊門下。
那麼,動畫中姜子牙戰勝的師尊已經是他的師父了,也就是雷震子、楊戩、黃天化的師祖。
這裡,人物關係上就存在矛盾。是不是說,這裡的師祖還暗指其他人,條姐不得而知。
按照《封神演義》裡的說法,元始天尊與師兄太上老君、師弟通天教主,是同門師兄。
難道動畫中要救姜子牙的是太上老君?或者是洗白之後的通天教主?不好說。
反正《二郎神之深海蛟龍》的預告也出來了,有沒有聯動不清楚。
估計大家跟條姐的私心差不多:國漫封神宇宙雖遲但到。
老生常談:
國漫有沒有崛起?我不知道。
但在《姜子牙》中,條姐看到了嘗試,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