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能夠束縛你的事情,都是你太在乎的,就是因為太在乎,所以事情的得失變化才會牽動著你的心緒。
而人生最好的養心之道就是遊離於事物之外,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對待生命之中所有的際遇,當內心了無牽掛時,自然通達人生至高的境界。
南宋時期的慧開禪師有一首禪語,叫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古往今來,許多智慧的核心只有一點,就是看淡世俗紅塵,根本原因並不是指名利本身是一個錯誤的事情,而是因為當心禁錮於名利之中時,產生的痛苦更大於得到名利這件事情本身。
就好像世俗之中有許多人,一生為名利奔波,本身的出發點是為了透過名利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但是最後卻發現,讓自己變得更加痛苦的反而是名利本身。
所以少一些追名逐利的念頭,就會少一分內心拘束於外物之中的壓迫,人生便會多一份淡泊與坦然。
一個老人問孫叔敖:“你三次出任宰相的時候都沒有顯出榮耀神情,三次罷官也沒有露出憂愁,是怎麼做到的?”
孫叔敖就說:“我並無過人之處,我覺得官職到來的時候不能退卻,離去也不能阻止,得失都與我無關,所以我沒有在意罷了,而且名利如果落在我身上與他人無關,落在別人身上又與我無關,我何須在乎呢?倒不如悠然自得,高視八方,不去管尊卑貴賤吧。”
人生不能脫塵離俗,但是不能將自己的心沉浸於世俗,如果太過於在乎名利,那麼世俗之間的所有得失變化,都會成為過不去的內心深淵。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
諱貧者死於貧,勝心使之也;諱病者死於病,畏心蔽之也;諱愚者死於愚,痴心覆之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忌諱貧窮的人最終死於貧困,這是因為好勝心使他這樣的,忌諱生病的人最終死於病,這是被畏懼之心矇蔽的結果;忌諱愚鈍的人最終死於愚鈍,這是掩蓋痴愚之心的結果。
二、所以當你過分在乎名利的時候,不管你最後有沒有得到名利,名利對你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會大於你所受到的益處,因為你一直在受名利得失變化的影響而深受煎熬。
有一個禪師在深山中修行幾十年了,內心平靜淡泊,興趣高雅,喜歡參禪悟道,而且尤其喜歡養蘭花,家中前庭後院都塞滿各種各樣的蘭花,就這樣,禪師年復一年的享受種植蘭花的樂趣。
有一天,這個禪師要外出下山去,臨行之前當然忘記不了囑託自己的弟子好好照看蘭花。
弟子倒也上心,從上午開始就一盆盆的給蘭花澆水,當他澆到最後一盆花,也是師父最喜愛的那盆花的時候,突然出現了意外,越是小心翼翼的澆水,他的手越是不聽使喚,水壺從手上滑下來,把花盆砸落了,讓整盆蘭花都摔在地上。
小弟子當時都嚇壞了,愣在那裡不知道怎麼辦,擔心師傅回來懲罰他。
晚上師傅回來,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心平氣和的對小弟子說了這樣一句話:“沒關係,我並不是為了生氣才種蘭花的。”
對於禪師來說,種花是自己的愛好,也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禪師固然愛花,但是他愛花的目的是享受種花的過程,而不是被花奴役了人生。
所以當弟子打破那盆花的時候,禪師並沒有任何負面情緒,而是抱著一切隨緣的態度處理這件事情,這就是避免自身被外物奴役的智慧。
對於人性本身來說,“無嗜慾不心體”,人有七情六慾,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不可能擺脫人性本身存在的情緒意識,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由自身主宰事物,而不是成為物質的奴隸。
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入世,在生活中好好努力,以此換來想要的生活,但是也要以坦然順應的態度處事,坦然面對生命之中所有的遇見。
把生命當成一場戲,把自己的人生當成戲中的一個角色,認真的對待這個角色,但是不被這個角色的際遇束縛,不管此生的這個角色經歷了什麼,都能坦然的去接納和麵對,這便是由“我”主宰事物的智慧和道理。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