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續前

荀子論將

荀子為孝成王和臨武君說明了正確的練兵建軍之道,二人都大開眼界,一致稱好,接著,二人又向荀子詢問關於軍隊將領的問題。

荀卿說:

關於軍隊的將領,首先是懂得這幾點:

最大的智慧是要拋棄疑心,最好的行動是不犯錯誤,事情要做得好,就是沒有後悔。率軍作戰,只能要求作戰之後沒有後悔,卻不一定非要取勝。

所以,帶軍的將領必須做到如下幾條:

一、要制定嚴密的號令,由此樹立將領的威望,

二、要實行嚴明的獎懲制度,必須說到做到,嚴格執行,

三、部署軍隊的行動、駐紮、武器裝備的收藏,都要周密而牢固,

四、軍隊的進退佈置,必須要穩重而安全,又要快速不拖拉,

五、偵察敵情,掌握他們的變化,必須嚴格保密,還要將各種情況綜合起來加以分析,

六、遇敵決戰時,必須根據我已掌握的情報來行動,不能盲目地在還有懷疑的地方採取行動,

這就是作為將領的“六術”。

將領還要注意用以下幾項要求自己:

一、不要一心想著要當將領,而討厭被罷免,二,不要懶於求勝而忘了失敗的教訓,三,不要對內部耍威風而輕視外部的事情,四,不要看到利就忘了還有害,五,凡是考慮事情,要思考周密成熟,但在用錢財的問題上,則不要吝嗇。

以上稱為將領的“五權”,是將領用來約束自己的五個原則。

將領還要知道一條,即將在外不受命於君主,但做到這一條又有三個必須做到:

將可殺,但不可讓他不能完全掌握軍隊的指揮權,

將可殺,但不可讓他去打不能取勝的仗,

將可殺,但不可讓他欺騙老百姓。

這是將領的“三至”,是率軍外出作戰時,必須記住。

將領還要做到一點,即:

只要是從君主那裡接受了作戰任務,而率領三軍出發,就要讓三軍安定聽指揮,各級軍官都要遵守紀律和秩序,讓與軍隊和作戰有關的所有事情都處於正常狀態,同時,要做到:不要追求君主對自己高興和喜愛,不要讓敵人的言行激怒自己,

能做到這些,就可稱為“至臣”,即為臣的最佳狀態。

在思考各種問題時,將領必須在事前就加以籌劃和部署,這時要保持“敬”的心態。而且要做到從頭至尾都要謹慎小心,始終如一,不要在臨近結尾時,疏忽大意,放鬆警惕。

能做到這些,對於將領來說,就是“大吉”。

這是因為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以“敬”為前提,而失敗就因為不敬而怠慢。

所以,將領能敬就能勝,因此結果是吉。如果怠慢而忘了敬,就會遭到失敗,當然是兇。

將領在思考問題時,要讓自己的周密謀劃勝過個人私心裡的慾望,反過,如果讓個人私心裡的慾望勝過周密的謀劃,結果就只能是兇。

將領還要知道:攻擊作戰要像防守一樣,部隊行軍要像正在作戰一樣,作戰成功就像是僥倖取勝一樣,這都是要求將領小心謹慎,不能怠慢。

將領要保持恭敬的心態做好各種事情的謀劃,而不要曠廢,要保持恭敬的心態處理各種事務,而不要廢曠,對下屬官吏也要保持恭敬的心態,而不要曠廢,對部隊計程車兵也要保持恭敬心態,而不要曠廢,對敵人也要保持恭敬心態,而不要曠廢。

這稱為“五無曠”。

總之,將領必須做到以上所說的六術、五權、三至,保持恭敬之心而無曠廢,

能把這些都做好了,就可稱為天下最佳的將領,甚至可以說已經可與神明相通了。

荀子論王者之師

臨武君稱善,又問王者的軍制應該怎樣?

荀卿說:

作為王者的軍制,必須能做到如下幾點:

作戰時,將領要死在戰鼓旁邊,不能臨陣脫逃,

駕車的人,要死在車輛旁邊,不能逃跑,

各級軍官,要死在自己的崗位上,不能逃跑,

士兵要死在行列當中,不能逃跑。

作戰時,軍隊要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銅號聲就後退。

全軍將士都要聽從指揮,這是最重要的要求,其次是作戰中爭相立功。

指揮的命令不讓前進就不能前進,命令不讓後退就不能後退,如果違犯了這兩條,其罪是一樣的。

王者的軍隊,還要做到不殺老弱之人,不破壞莊稼,敵方投降的人就不要再把他抓起來,敵方抵抗不降的人,則不能饒恕他們,敵方逃跑的人,則不能全都捉回來。

王者的軍隊要執行誅殺的任務,但不是誅殺老百姓,而是誅殺禍害和擾亂老百姓的人。

百姓如果要保護敵人,那他就是敵。

所以,王者的軍隊,要讓降服者活下來,要把抵抗者殺死,要讓敵軍逃跑者能逃回去。

周武王打敗殷紂王,還把紂王的哥哥微子開分封在宋,而把幫著紂王幹壞事的曹觸龍誅殺在軍中,對商朝順服的民眾,都在保護起來,並讓他們活下去,而與周人一樣對待,所以不管遠近的人,都對周武王的討伐紂王表示歡迎和歌頌,前來表示順服。從而使得整個天下都能平安快樂,四海之內就像一家人,所有的國家與地區的民眾,都能順服於周王朝,這樣的軍隊,就可稱為“人師”,即讓人類都能和平快樂的仁義之師。

王者的軍隊,只有對罪惡的誅討,而沒有不義的戰爭。

人們守著城,就不攻擊它,士兵在戰鬥,就不攻擊他們。敵人上下都喜悅,也要對他們表示慶賀。

王者之兵,不會屠城,也不進行偷襲,不在敵方國土上留下自己的軍隊,出兵作戰不超過約定的時間,而在敵方的君主出現亂政,他們的民眾不再能容忍這種君主,都希望王者之兵前來解救他們時,王者才出兵進行征伐。所以說,這才是王者之兵,是仁義之師。

臨武君聽了,不由得讚歎,連連稱好。

又有陳囂來問荀子:先生所論的兵,以仁義為本。但仁者愛護民眾,義者服從道義,那為什麼還要用兵?

荀子說:

這不是你能懂得的。你說仁者愛人,既然是愛人,就討厭有人來害人。你說義者服從道義,既然如此,所以討厭有人破壞道義。所謂的兵,只是用來禁止暴行和削除禍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

荀子是戰國時的大儒,卻對治軍、用兵、作將有這樣全面深入而細緻入微的論述,說明大儒是文武兼通的,而不是毛澤東嘲笑的只會動口而不會動手的秀才。

從歷史上看,確實有不少儒家學者同時也是善於用兵打仗的軍事家。毛澤東之所以重視《資治通鑑》,就是看到了這部書中記載了這種歷史案例,能為後世中國人做好當時的事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益。

因此,我們細讀《資治通鑑》,也就是要從中獲取豐富的歷史經驗,提高我們對於中國問題的認識能力。所以今天重讀《資治通鑑》,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荀子關於軍事的論述,又載在他的著作《荀子》之中,為其中的《議兵》篇,可以與《資治通鑑》合起來看。

清代學者王先謙為《荀子·議兵》篇寫的《集解》。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鮮為人知的哲學家名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