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大秦賦》的,不知道有沒有注意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除了秦國這個一哥之外,最活躍的就要屬於趙國。除了呂不韋、嬴異人、小秦始皇、趙姬……這些重要的角色都和趙國有著羈絆以外,趙國也是中原六國中和秦國鬧得最歡的一個,拋開《大秦賦》裡的劇情不說,在《史記》中,這一階段也要屬趙國和秦國鬧的歡騰,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趙國這麼“精力旺盛”呢?
駱駝認為這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秦趙的地理位置,當時中原幾國和秦國接壤的共有四個,從北往南分別是趙國、韓國、魏國和楚國。秦國那一階段的國策,是向東擴張,而採取的策略則是“遠交近攻”,趙國因為離秦國較近,所以兩家不可能和平相處。有人可能會問,當時秦國的國力那麼強盛,趙國為什麼敢於和秦國硬剛呢?
這就是咱們今天要重點講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趙國有這個資本。那麼趙國的資本從何而來呢?這還要從一個叫趙雍的人說起,提起這個名字,估計一般人都未必知道,不過一提他的另一個稱呼,估計大家就不陌生了,這個稱呼叫趙武靈王,和“趙武靈王”這四個字比翼雙飛是“胡服騎射”。提到這八個字,估計大家對趙雍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
“當時北方遊牧部落經常南侵中原,趙武靈王為了不受欺侮,於是在軍隊中,推行“胡服騎射”,於是中原的王國,開始像草原部落一樣善於騎射,從此中原王國在一段時間內,擺脫了北方部落的入侵。”這是駱駝在初高中學習歷史時,對趙武靈王留下的最初印象,當時的駱駝只把趙武靈王看作是一個抵禦外辱英雄,並沒有意識到他到底為趙國帶來了什麼,但瞭解了更加詳細的歷史以後,我才意識到他帶給趙國的並不止於“保家衛國”。
為什麼駱駝要這麼說呢,咱們先來看“胡服騎射”。這四個字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穿遊牧部落的衣服,學習騎馬射箭”。但這四個字背後的意義卻並不簡單。我們先來說“胡服”,當時中原各國的服裝審美都一樣,簡單來說,就是上身袖子肥大(裡面稍微一加工,就是暗包),下身裙子包胯(有錢人穿的上下一體下襬較長,窮一點的下襬較短,共同的特點是“裙子”裡面一般是開襠褲,且沒有內褲)。
戰國幣
這種衣服最大的好處是好看透風,不好的地方是隻能跪著坐,否則……另外就是不方便騎馬。趙武靈王為了訓練騎兵,除了把大家都知道的,把大袖子給變成小箭袖之外,還給騎兵的褲子“補”上了襠。說完了“胡服”,咱們再來說騎射,大家如果經常看電影,可能會注意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國家都把馬用在了戰車上,而很少有騎兵的出現。
這一方面是因為裙子和開襠褲這對組合不適合騎馬,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沒有馬鐙,騎兵最兇猛的“借力衝鋒”沒有辦法施展,而且當時也沒有後世的馬刀,所以“砍殺”也不怎麼給力。而當時騎兵的戰術,主要還是借馬的速度射箭。一般人看到這,可能感覺恍然大悟,原來趙國的強大,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中原別國還沒有的騎兵啊?
正經騎兵套裝
二般人看到這,就會想更深層次的問題,開襠褲加個補丁要不了多少錢,但是步兵變騎兵,這個花銷可就不是一加一那麼簡單了,而且讓士兵改變原有的戰鬥方式,這個成本也是非常氪金的,而且這種事一旦運作起來,對國家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隨著我們對這些細節越想越多,我們就會發現,趙武靈王當年面對的壓力是有多麼的重,他的魄力又是有多麼的大。
所以駱駝認為,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意義,並不亞於秦國的“商鞅變法”,而在實際上,趙武靈王在位(不是在世)時,所取得的成效,要比當初的“商鞅變法”更高一籌。當初的趙國,向北打的遊牧部落紛紛求饒,中原的其它國家更是把他當作偶像,就連已經受益於“商鞅變法”的秦國,也一直被趙國壓制得抬不起頭來。
如果不是趙武靈王過早的禪位,造成自己喪失權力,最終被活活餓死,那麼秦國能不能出得了函谷關還要另說。而且雖然趙武靈王“英年早逝”,但他在位時所建立的騎兵隊伍,培養的騎兵人才,以及服務於騎兵的整個體系,乃至他在位時憑藉騎兵“掠奪”的地盤和資源,都留給了自己後人。
正是因為他所留下的福利,趙國才在一段時間內成了中原各國的主心骨。而且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曾多次派兵東出,而且極少失利,但在“閼與之戰”時,秦國卻被狠狠上了一課,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充當“主講”的,是後來“紙上談兵”的趙括的親爹趙奢。因此,綜合國力在當時並不輸秦國的趙國,又有著戰勝秦國的心理優勢,所以它才敢和秦國硬剛。
趙國的事蹟告訴我們三件事,發展才是硬道理,有實力才有話語權,最重要的一點是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