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正所謂,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而“走”並不代表放棄,更多的是一種智慧,一種以暫時的捨棄成就未來的謀略。看看古代的仁人志士,無不是“走”的典範,如范蠡,他若不是幫助勾踐滅吳之後隱退,怎會成為一代富商?但反觀文種,自恃功高,最終卻成了勾踐的刀下之鬼。

其實,對於“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句話,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體現的是淋漓盡致。

都知道,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朝鮮發生過一場戰爭,原本屬於朝鮮的內戰,但後來因為美國、中國等國家的參與,使其變成了一場世界性的區域性戰爭。於是,有人提出了疑問:在朝鮮戰爭的過程中,志願軍與美軍是不是經常出現抓俘虜的情況?答案是肯定的。

要知道,不管是怎樣的戰爭,被俘虜都是很正常的事,不管是美軍還是志願軍,他們都沒有什麼特殊。但在被俘虜的過程中,肯定會運用相應的戰術,即伏擊。對於“伏擊”二字,想必大家不會陌生,看看抗戰時期的影視劇,隨處可見伏擊戰。但有伏擊,相應的便會出現反伏擊,也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試想,在交戰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走”真的是上計。這其中的智慧,便是儲存已有的實力,休養生息,等待下次的崛起,但要是交戰雙方之一識破了此戰略,那將是一場怎樣的激戰呢?

當時,老禿山不歸屬於中美任何一方,但雙方卻經常在老禿山一帶埋伏,抓俘虜,以更多的瞭解對方的情況。一天夜晚,343團3連9班奉命前往老禿山埋伏。但在行進的過程中,排長卻發現了美軍179團的一支小隊正在登上主峰。面對如此情況,排長立即下令向美軍發起攻擊,最終俘虜一人。

但當他們把俘虜帶回時,團長卻說美軍可能並沒有逃跑,而是找了地方隱蔽,並趁機在我們因勝利沾沾自喜的時候,向我們發起進攻。為此,團長立刻做出了戰略部署,以應對美軍的隨時進攻。

9班在排長的命令下向南迂迴搜尋,8班則從正面進行搜尋。最終,在志願軍的齊心協力下,他們在主峰找到了美軍,並向其發起了進攻。於是,在激烈的戰鬥之後,志願軍擊斃七名敵人,俘虜了十一人,全殲了埋伏的美軍,取得了勝利。

由此我們看出,在這場戰爭中,美軍是以退為進,想要給志願軍以致命的反擊。但不幸的是,經驗充足的團長卻做出了準確的判斷,導致美軍的計劃成為了泡影。可見不管是伏擊戰,還是反擊戰,都要有智慧,不然只能是失敗的下場。

試想,如果志願軍沉溺在勝利的喜悅中,為了抓住一個美軍俘虜而慶功,那結果將是怎樣呢?不用想也知道,以失敗收場。但團長的理智,卻讓志願軍有了勝利的希望,使他們先下手,從而打了美軍一個措手不及。真是應了那句: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雖然此次的反伏擊戰規模不是很大,但雙方之間的智鬥,卻是完美的體現了出來,讓人們意識到,不管是怎樣的戰爭,不管是大的戰鬥,還是小的戰鬥,都不容忽視,因為任何一場戰爭都將決定整個戰場的勝負。

而更重要的是,在反擊戰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先發制人,那戰爭的結果將是難以想象。所以不管在什麼時候,指揮者都是戰鬥的核心,只有他把握了全域性,對整個戰爭形勢以及敵人瞭如指掌,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決定戰鬥的成敗。

其實,雖然志願軍取得了勝利,但美軍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覷的,畢竟他們對“走”的智慧運用的很到位。先是在主峰埋伏,被發現後以失敗收場,再重整力量,準備下次的反擊。這樣的謀略值得我們深思,真是多虧志願者指揮官的機警,不然一切都難以想象。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多少人因為一時的失敗,一時的成功,或萎靡不振,或驕傲自滿,都是一種不負責的表現。如果因此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那將是後悔莫及。比如,在夫妻雙方發生矛盾時,若一方可以“走”出去,那對緩解矛盾將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管是“伏擊”還是“反伏擊”,其中的智慧與謀略值得每個人借鑑。

參考資料:

【《戰爭中的美國從書·朝鮮戰爭》、《歷史教學》】

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描繪逼真、纖毫畢現的油畫,超現實&超寫實作品,如何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