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澹的滄水,竦峙的山島,海闊也天空,一位白髮老者站立船頭,一邊感慨著“少小離家老大回”一邊淚眼迷離的遙望東方,茫茫東海,日出之處就是闊別多年的故鄉。
37年前,十九歲的他遠離家鄉,滿懷對大唐文化的仰慕,坐著海船,乘風破浪,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風塵僕僕去了大唐。
他肩負重任,異國求學。
當時日本正是向大唐派遣留學生的繁盛時期,已經派出了幾批遣唐使,整個日本學習中國的熱情有增無減,使團規模越來越大。從最初派遣一兩百人到現在五百多人,這第九次派遣遣唐使團的五百多人中就有這位老者,曾經的少年。
他就是阿倍仲麻呂。
開元五年(717年),二十歲的阿倍仲麻呂隨使團進入大唐都城洛陽,在東都洛陽,他看到大唐都城之繁華,文化之昌盛,又受到大唐玄宗熱情接待而“幕中國之風”不願離去。玄宗還賜名“晁衡”於他。從此,改名晁衡,留在洛陽。
沒多久,唐玄宗安排他進入國子監讀書。
國子監,大唐國立貴族學校,學生皆為貴族子弟,師資各方面都很強。晁衡從小就接觸漢文化,更是喜歡漢文學,在國子監更加激發了他對大唐文化的好學心。他很努力,很勤奮,學問日益增長,還結識不少詩文朋友,和中國讀書人相比也屬於飽學之士。
開元十三年(725年),詩人儲光羲來到洛陽“閒居清洛濱”,進入東都國子監太學讀書,結識了晁衡,成為朋友,時常唱和詩文。當晁衡國子監畢業時,他曾作《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一詩表示祝賀。
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
吾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
出入蓬山裡,逍遙伊水傍。
伯鸞遊太學,中夜一相望。
落日懸高殿,秋風入洞房。
屢言相去遠,不覺生朝光。
大唐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度。不僅體現對留學生學習的重視,還體現在對留學生才華的賞識和重用上,以及整個社會氛圍。從國子監畢業後,晁衡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且一舉考中進士。
考中進士的晁衡有了為官的資格。唐朝的進士主要是補充文官的空缺。文官既要有施政能力,也要擅長詩文,畢竟是大唐,從上到下飄著詩文風,包括整個社會都崇尚吟詩弄樂。
實際上,晁衡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為人瀟灑的詩人。他一路為官,一路結交了不少著名詩人和名士,如王維、李白等人都有過密切往來,時常唱和,有不少佳作。
阿倍仲麻呂詩碑
然而,不知不覺中,異國他鄉闖蕩多年,自己業已老去,內心思鄉之情越來越強烈,難以抑制。一個夜晚,他看著圓圓的月亮,發出皎潔的月光,不覺勾起故鄉奈良舊景,思緒萬千,揮筆寫下《望月望鄉》一詩,思念故鄉。
翹首望蒼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此後,他不斷向唐玄宗報告請求回國。幾次請求終於打動了唐玄宗,答應他隨回國的日本遣唐使使節一起返回日本。
同時,唐玄宗還為即將回國的他舉辦了大型告別宴會。得知晁衡回國訊息的詩友們炸了鍋,紛紛寫詩相贈送行。
摯友王維寫下《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一詩送行。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詩人包佶寫下《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一詩送行。
上才生下國,東海是西鄰。
九譯蕃君使,千年聖主臣。
野情偏得禮,木性本含真。
錦帆乘風轉,金裝照地新。
孤城開蜃閣,曉日上朱輪。
早識來朝歲,塗山玉帛均。
大唐玄宗舉辦的告別宴會、詩人朋友們話別贈詩等等一切友好行為讓晁衡感動不已,甚至感動涕零,無法只用言語表達,於是,他激動地揮筆寫下《銜命還國作》送給大唐朋友們。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
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
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
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船駛往日本。然而,不幸的是,船隊途中遭遇風暴,晁衡所在船隻與其他船失散。
王子武作品《李白與晁衡》
晁衡遇難溺死的傳聞傳到了大唐,在南方漫遊的李白聞知,悲痛不已,淚流滿面寫下《哭晁卿衡》深切悼念摯友。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不幸中的萬幸,晁衡沒有死,他所在的船隻只是失聯,漂流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但不幸又遭遇了海盜,大部分人被殺害,只有晁衡等十餘人死裡逃生。
天寶十四年,755年6月,晁衡和其他十餘名倖存者歷經艱險,再度踏上大唐土地。從此,他的餘生留在了大唐,再沒回國,直到大曆五年(770年)辭世。
-作者-
張建楠,喜歡唐詩、宋詞,希望多和大家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