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畲族簡介

畲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發源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畲族圖騰為鳳凰。畲族自稱“山哈” (山裡客人 )。自元后期至明萬曆年間開始大規模向閩浙遷徙,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畲族人民能歌善舞。畲歌是畲族文化的集中反映,流傳下來的時候有1000多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高皇歌》。

畲舞多見於做功德、“拔傷”、“打癀”、祭祖等活動。主要是師公口吹龍角,手舞靈刀,在鑼鼓敲打聲中,邊唱(或念)邊舞,有獨人、雙人、四人或集體舞,舞姿舞步多為狩獵動作。

畲族人對先祖盤王無比崇拜,世代珍藏祖圖。

畲族民族特色工藝品繁多,其中銀飾品工藝精湛。

畲族和瑤族同源而屬於廣義瑤族:都有 盤瓠傳說、盤王圖騰及盤、藍、雷、鍾四大姓。

全國畲族人口約80萬,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畲族通用漢文, 畲語接近客家話。唐永泰二年(766年),畲族從福建羅源遷居到浙江景寧。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傳統的三月三節,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景寧有“中國畲鄉”之稱。

二、畲族的菁民歷史

藍靛是早年畲區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明清時期,"福建菁"名聞全國,菁民遍佈八閩,中國一半畲族在福建,福建一半畲族人從事種植加工菁靛。閩西汀州畲區菁民"刀耕火耨,藝藍為生,編至各邑結寮而居"(熊人傑:《南榮集》卷十二,《防菁民議上》)。

閩中興化畲區"擅藍靛之利"(清同治《興化府志》,卷十二)。閩東寧德畲區"西鄉幾都菁客盈千"(盧建其,張君賓:《寧德縣誌》卷一,《輿地志5物產》)。福建大宗菁靛染料的種植和加工均出於畲民之手,藍布也是畲民的一大特色產品。

1、菁民,畲族稱謂之一。明清時期,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民和遷移閩東的閩南客家人,普遍種植藍靛(青靛),質地優良,被當地漢人稱為“菁民”。明代遷入閩東種菁的畲民也稱“菁客”。全國畲族一半以上在福建,福建畲族一半以“菁客”為生。

2、明嘉靖四十年,漳州人王鳳因種菁失利和糧食不足,聚眾數千人在二十八都(今永泰縣梧桐鎮)造反,永泰西南鄉里遭燒掠一空,官府徵當地鄉勇參與剿寇於梧桐盤富山寨,後雖被剿滅,但給永泰帶來巨大傷害,種菁業和種箐業走向衰落……

3、〔萬曆〕《永福縣誌》載:“令里宰舉山谷種青客民籍記之”。〔乾隆〕《永福縣誌》卷載:“萬曆十八年(1590年)菁客會盟為亂。”菁是一種植物,是提取染藍色布匹的原料,畲族、客家人移民閩東、閩中以種菁為業,因而被稱為“菁客”。

三、畲族發源地:鳳凰山

美麗的鳳凰山是畲族的發源地。這裡有一個動人的愛情神話故事:盤瓠傳說。傳說盤王是一隻五彩龍麒,因與王母身邊的鳳凰仙子相愛,使鳳凰仙子被貶投胎做了高辛帝的三公主。三公主貌美如玉,犬戎王貪戀其美貌興兵來犯,帝不能敵,下詔求賢,提出:能斬番王頭者以三公主嫁他為妻。

盤王遂下凡化作五彩犬潛到敵國,咬斷番王頭顱,回國獻給高辛帝。高辛帝見他是犬想悔婚,盤王遂用人話答:將我放在金鐘內,七天可變成人。”三公主在殿外認得這就是日思夜想的盤王。就在盤王入鍾六天後,三公主因怕盤王餓死,便開啟金鐘,而此時盤王身已成人形,但頭未變。盤王苦其相貌,遂棄公主而進深山。

三公主翻山越嶺,來到粵東第一高峰,尋到了盤王,盤王被三公主的執著感動,許下誓言:“生生世世,永不分離”。後來,夫妻誕下三子一女,分別為盤、藍、雷、鍾四姓。畲族一宗也由此在鳳凰山開創。

四、畲族遷徙史

趙佗(公元前206—137年)之前漢代,已有畲民居住鳳凰山,從唐代置漳州府可說明唐以前鳳凰山一帶已聚居畲族,唐代閩、粵、贛三省交界地為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古代畲族是山地遊耕民族,其遷移活動大致可分為唐、宋、元和明、清兩個時期。   

唐代畲族先民被稱為"蠻獠",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九龍江以西的廣大山區,為"蠻獠"出沒之地。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間蠻僚嘯亂。唐王朝為了“靖邊方”,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入閩,鎮壓畲民起義,但遭到畲民的激烈反抗,當時畲族義軍達二萬多人,史書記載的"蠻獠嘯聚","黃連峒蠻二萬圍汀州"和"峒蠻"苗自成,雷萬興,藍奉高等起義都和這次起義有關。

陳政、陳元光父子平叛"蠻獠嘯聚"後,唐垂拱二年(686年),開漳聖王陳元光在泉(州)潮(州)一帶的雲霄縣建漳州府,並任漳州刺史。為緩和社會矛盾,開山取道,倡教開化。遣人將畲族先民誘撫出來,使散移各處的畲族先民紛紛"歸附"。他們和漢族一起,拓荒墾殖,使林木陰翳,荊棘叢生的荒地,"漸成村落,拓地千里",山區得到開發,生產得到發展。由此可見,在唐代,泉、潮一帶便擁有相當密集的畲族人口,才能有規模龐大的畲民起義。

唐光啟二年(886年),畲族各姓(主要是盤,藍,雷,鍾)祖先曾為閩王王審知之嚮導官,沿東海之濱從閩東的連江,羅源登岸,並陸續遷往閩東,浙南諸地。

宋末元初,戰亂頻仍,畲族這個時期的移民相當部分是軍事性質的移民,最有代表性的是陳吊眼,許夫人,鍾明亮等多支抗元畲軍於漳州,潮州,泉州,汀州,贛州等處的轉戰屯守移民。

明清時期是畲族大量遷往漢族地區和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分佈格局的重要歷史時段。這個時期畲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相對比較安定,畲族的遷移基本上不帶軍事性質,而主要是基於畲族山地遊耕的傳統。這種遷徙的速度緩慢,遷徙的方式以家庭或家族中若干成員為單位徐徐而行,遷徙的取向是相對地曠人稀的漢族閩浙贛未開墾山區。

畲民只能在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開山劈嶺,建造田園。地方史志記載,浙西南景寧,雲和的土地就多為畲民所開墾。畲民在墾荒造田,利用"火田"種植番薯、茶葉、菁、麻。

五、畲族反抗史

1、唐朝:“蠻獠嘯亂”

在古代社會,畲族是一個驍勇彪悍的民族。據史志記載,從唐代至清代,畲族反抗封建朝廷的壓迫和剝削的鬥爭就不曾停息。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潮泉一帶發生了畲族起義,史稱“蠻獠嘯亂”。畲族首領藍奉高與“開漳聖王”陳元光一家三代率領的唐軍互相征戰幾十年,先是陳政病死沙場,後來陳元光被藍奉高刃傷而歿,不久(四年後)其子陳珦又夜襲畲峒,刀斬藍奉高。這過程雙方可說是互有勝負,但有一次藍奉高兵敗了,他讓畲軍先渡江撤退,自己一人斷後。畲軍多數是獵手出身,藍奉高更是技藝高超,但因還擊時用力過猛,把弓弦拉斷了。危急中他或以斷弓撥擋唐軍射來的亂箭,或空手接箭,終於安全撤退了。後來,畲族人民為了紀念藍奉高,也為了練習這種以斷弓擊亂箭的本領,每逢二月二節日、分龍節、九月九農閒,就圍場打“ 尺寸”。

傳說唐總章二年至開元三年(公元669—715年) 畲族雷萬興、藍奉高率領閩南、粵東人民起義時,於唐景泰六年(公元707年)冬天,被唐軍圍困山上,錢糧盡絕,起義軍靠一種叫“烏稔”的野果充飢,渡過嚴冬,於翌年三月三日衝出重圍。後來,畲族同胞每逢三月三都採結烏稔熬汁煮成烏米飯,成為傳統節日,為“烏飯節”。福建寧德畲族蘭姓子孫,解放後吃“烏飯” 後,還要吃白米飯,以示“憶苦思甜”,另創新意。而今,更多地方,在“烏飯節”舉行盛大歌會,專稱為“三月三歌會”。1987年在寧德市猴盾畲村舉行三月三歌會,有3000餘人,唱7千餘首畲族山歌民謠,成為一次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盛會。

2、宋末:陳遂起義

陳遂,又名陳吊王,出生於漳州詔安白葉鄉。宋末元初率眾起義,分據山寨。相傳宋端宗景炎年間,皇帝和弟弟被元軍追逐,走投無路,陳遂和許夫人〔許夫人(1252年—1282年),姓陳名淑楨,福建莆田人、閩廣招撫使、參知政事陳文龍之女,因嫁給許漢青為妻,故俗稱“許夫人”〕從鳳凰山南下救駕,在百丈鋪阻擊元軍,趙兄弟得以脫險。由於畲軍少而元軍眾,許夫人為掩護陳遂撤退而身受重傷,不願投降而投井就義。人們後來在埔頂修有“娘娘廟”以紀念這位畲族女英雄。1958年群眾在百丈埔開墾時,曾發掘到“千人坑”和“百人義坑”的遺址,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和畲軍的勇敢。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軍入福建,宋臣蒲壽庚獻泉州投降,南寧將領張世傑率兵轉入閩西南,聯合漢、畲各族人民抵抗元兵。陳吊王隨父陳文桂,叔陳桂龍(後叛變)出兵助張世傑攻泉州,討伐蒲壽庚。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與陳桂龍等聚集起義軍數萬人,佔據漳州。時閩南粵東歸附者甚眾,共有58寨,單潮汕各縣今仍有遺址的就有潮州的歸湖寨、饒平之四百嶺寨(鳳凰山東部的饒平縣新圩鎮和漁村鎮的交界處東洋屯堡潘段村)、水尾山寨、石龍寨(鳳凰山東南的澄海西浦山)、澄海的程洋崗臨江寨等10多處。元遣唆都前往鎮壓,陳吊王與陳桂龍等人與畲族許夫人聯合,據守漳州的高安寨。寨破被殺者達2萬餘人。陳吊王轉戰於閩粵邊一帶,次年退到千壁嶺被俘,押解至漳州,於十九年春在漳州被殺。

元朝末年由於抗爭失敗,鳳凰山畲民被迫外遷閩浙贛各省,後來各地的畲族婦女都裝飾鳳凰髻。潮州現尚存有陳吊王的軍事遺址十多處,僅桑浦山便有李古洞、鑄錢洞、甘露寺、龍虎洞等處。由此證明《元史·世祖本紀》中關於陳吊王“聚眾十萬,連五十餘寨”記載屬實,也可見畲胞未外遷閩浙贛皖四省時在潮州人數之眾多。

3、明朝:漳州人王鳳聚菁民造反

明嘉靖四十年,漳州人王鳳因種菁失利和糧食不足,聚眾數千人在二十八都(今梧桐)造反,永泰西南鄉里遭燒掠一空,官府徵當地鄉勇參與剿寇於梧桐盤富山寨,後雖被剿滅,但給永泰帶來巨大傷害,種菁業和種箐業走向衰落……

明萬曆年間,朝廷禁止棚民上山墾殖,要求他們解散還鄉,引發棚民不滿。明萬曆十七年(1569年)正月,汀州(今長汀縣)人菁民邱滿率眾佔據永泰陳山,知縣陳思謨(河源人)求援,巡撫趙參魯派把總王子龍率軍剿滅。〔萬曆〕《永福縣誌》載:“令里宰舉山谷種青客民籍記之”。〔乾隆〕《永福縣誌》卷載:“萬曆十八年(1590年)菁客會盟為亂。”

4、近代:畲族革命史

大革命時期,彭湃領導的廣東海陸豐農運中就有畲民參加,與廣東相鄰的閩西,贛南的畲族地區也有畲族青年加入共產黨,參加革命。土地革命時期,閩,浙,贛等廣大的畲族地區都燃起了革命的火焰,畲族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工農武裝政權。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冊中,寫下畲族革命的壯麗的篇章。今天在上杭縣汀江河畔闢為博物館的臨江樓陳列室中107位長征戰士中有8名是畲族。

閩東是畲族主要聚居區,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畲族地區成為黨和紅軍的可靠的根據地,在1938年北上抗日的新四軍三支隊六團中有畲族指戰員218人。該縣還出現2名共和國的將軍藍庭輝,雷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為了民族解放事業,畲族人民貢獻出熱血和生命。

1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我們仨》:楊絳錢鍾書用63年的婚姻,詮釋愛情最美的三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