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下面我們講荀子,我前面講過,孔儒、孟儒。第三個就是荀儒。我們先看看荀子的身世。

荀子生活在戰國中後期,他是趙國人,他15歲就遊學於齊國稷下學宮。

大家知道齊國在戰國初期曾經辦過一個官辦的學府,招集天下文人學子在這個地方教學辯論。這是一個官辦學術機構。荀子15歲就到了稷下學宮,以後在齊襄王時,他竟然升到稷下學宮祭酒。大家注意祭酒這個官,就是稷下學院院長,升到這個地位。

那麼後來有人在齊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把他從稷下學宮趕走,他就來到了楚國。楚國這個時候的宰相是春申君,於是春申君很欣賞他,就委任他為蘭陵令。蘭陵就是今天山東蒼山縣蘭陵鎮這個地方,給他當了一個蘭陵這個小地方的一個長官。

春申君死後他立即被罷官,他被罷官以後,叫“嫉濁世之政,發憤著書,數萬言而走”。罷官以後他才開始看這個世界不順眼,然後開始以批判的方式著書。

這就是荀子的身世。荀子是先秦諸子百家中,文人學者裡少見的官學正統出身。

要知道先秦時代,諸子百家文人學者,絕大多數都是民間學者都不是官方路數,因此它締造力極強,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齊備。老子出身州官,但老子在做官期間,做守藏使期間沒有著作,失業以後才有了《道德經》。荀子出生官學,但是在在做官學期間做蘭陵令官員期間沒有著作,罷官以後,嫉濁世而著書,諸子百家像這樣出身是非常罕見的。所以荀子的出身別緻。

那麼荀子提出法后王,提出性惡論。這我前面講過。而且提出一反孔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不承認天命說。

這一點跟墨子稍微有點像。那麼荀子的學說是儒道法的第一次合流,就是他把老子的道論、法家的思想和儒家的學說糅合在一起。他在道論上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他說天道是有它自己的規律的。聖人堯也是這個天道。壞人桀,夏桀最壞的那個暴君也是這個天道。但是他把這個天道糾正了,他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以道也。”大家知道老子的“道“是天地之道,而荀子的“道”是人之道,是仁君之道。同時他開始主張一方面主張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一方面主張嚴刑峻法。

法家更多地出自於儒家,而不是出自於道家,它是儒家後學流變的產物。儘管它早期在春秋末期,它跟儒家沒有關係,是孔子堅決反對的一個滋生流派。那麼下面我們就看看荀子的言論。荀子在《性惡篇》中他這樣講,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說人本性是很壞的,你如果看見人性善的那一面,那一定是裝的,是虛偽的東西是假的。他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他說人的本性都是朝有利的方向追求的。因此人們爭奪生存的條件,而把死亡的危局都留給別人。他說“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他說人的天性就有嫉妒和仇恨這樣的惡的一面。他說因此殘賊生而忠信亡了。沒有忠信,人的天性是不會講忠信的。他又說,“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他說人因為有耳目之欲,好於聲色。所以人的天性是流向淫亂的,而不會流向禮義文理。

他說“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他說如果你順著人性去展開社會管理,那麼社會一定紊亂,暴民一定充斥天下。大家注意,荀子的人性論是性惡論。你聽他這一段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人性中的那些東西只要本身發揚出來,一定帶來社會紊亂。但是我給大家回顧一段孟子的話,孟子主張人性論,大家聽一下孟子這段話。孟子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什麼意思?他說人都有憐憫他人之心,這叫惻隱之心。

所以這就是“仁”這個東西發端的那個地方。他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他說人都有羞恥心,有厭惡非禮的東西,所以這就是“義”這個東西在內心中的萌芽。他又講“辭讓之心,禮之端也。”他說人都有辭讓之舉,人都想讓讓別人,他說這就是“禮”在人心中的萌芽,“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說人的內心深處都是能明辨是非的。他說這個東西就是人的智慧的來源,智慧的萌芽。大家聽聽,這是人性善學說的表述,也非常有道理。所以你如果從人性深處講,人性深處既有孟子所說的善良的本性,又有荀子所說的惡的本性,雙方各執一詞都是有道理的。

那麼人性到底善還是惡呢?我在前面講過,我們可以從兩點來講。第一,人性受制於社會性,社會體制越良善,人性就一定越良善。社會制度越敗壞,人性就一定越敗壞。因為在一個敗壞的制度中,你保持良善之心就無法生存,你只有用敗壞的方式才能在裡面攫奪自己的利益。所以人性首先受制於社會性。第二,就人性總體來說,它一定是越原始的人性越善,文明越發展的人性越惡。因為人類文明是一個不斷敗壞和墮落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越原始的學者越主張人性善。

越後發的學者越主張人性惡的原因。所以大家首先記住,荀子主張人性惡,這個話題我們後面再展開。大家再看孔子下面兩段話,孔子講,“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他這段話是說什麼?他說古代最聰明的聖人,他們都知道人心是很壞的,人性是很壞的。因此他們要設立君王,要設立法律,要設立重刑罰,這樣天下才能安寧。

大家先聽聽這個味道,我們下面再談。接著他下面又一段話。他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他說“天地生”是人生命之本,你生命來自於天地。他說“先祖類之本也”,他說你的祖先就是你人類這個物種的來源。“君師者治之本也”,他說君王和老師就是天下得到治理的源泉,“無天地,惡生?“惡”,這個字在文言文中是何所的意思,他說如果沒有天地生命何所在,“無先祖,惡出?”如果沒有祖先,人類何所在,“無君師,惡治?”如果沒有君王和老師,天下何所治?

“三者偏亡,焉無安人”,他說如果這三者任何一個丟失了,天下就不得安寧。他說“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他說由於這個原因,你的整個政治文化就應該做三件事,敬天地,尊祖先,隆君師。好了,我對這三段話現在做總結評價。首先大家要知道,人性惡,從西方到荀子以後完全一樣,古希臘哲人都認為人性惡。環地中海文明其實丟失了人類最原始的文明思緒。由於它那個地方交流過度,進步太快,所以人類最原始的那一層思緒它用光了。

中國東亞是封閉地貌,它把人類最原始的思想完好保留,所以它把人類最早人性善的看法保留下來。那麼到了荀子、韓非子主張人性惡的時候,他在人性觀上已經跟古希臘對齊了。西方講人性惡,和東方講人性惡恰恰相反。西方講人性惡,它認為最惡的是誰?最能表達人性惡的是誰?是有組織的人群,誰有組織?政黨、政府和軍隊,因此它們才能把人性惡表達到極致。普通老百姓一盤散沙,想惡你也惡不到哪裡去。所以他們在處理人性惡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是管控政府、政黨和軍隊,這是人性惡這個理論基礎最終的操作走向。

可中國反過來了,它認為人性惡就是老百姓惡。大家聽孟子剛才那段話叫悖亂暴民說,他說:“古之聖人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謂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他說,由於老百姓人性惡,所以才要建立政府,建立強權來管控人性。同是人性惡觀點在東西方匯出的結論和操作方式卻恰恰相反。它說明什麼?它不說明兩者文化探討上的不同角度,它說明的是東西方社會生存格局和結構的差別。

3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英國印象派風景畫家,阿爾弗雷德·西斯萊,風景油畫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