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912年新年來臨,中國最後一位皇帝退位,帝王之衣——龍袍作為皇權的象徵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它繁複的製作工藝與綺麗的紋樣裝飾,卻凝結了傳承千年的紡織工藝和匠人們的極高智慧。龍袍之美並不因歲月而黯淡,在今天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龍袍遺韻
∧撰文丨蘇婭 支援丨南京雲錦研究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的形象不斷演變與發展,形成了現在豐富多彩的中華龍文化。而帝王之衣飾以龍紋也有了4000多年的歷史。據《尚書·益稷》記載,舜訓示禹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而4000年後的清代,仍然遵循用包含龍紋在內的這12種象徵王權和帝德的紋樣作禮服,形成了所謂的“十二章”服飾制度。在這期間,從秦始皇統一六國,自稱祖龍開始,到漢高祖劉邦的帝王龍生之說,帝王與龍的關係愈來愈緊密,龍紋的使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而龍袍也由飾有龍紋的王者之衣逐漸演變發展為以龍的形象為主體的皇家正式禮服。
■ 雲錦工藝品《黃地織真金孔雀羽八寶九龍妝花立屏》(又稱《九龍圖》)區域性圖。該作品全長約6.6米,寬約2.12米,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華美,足見南京雲錦作為元、明、清三代皇家御用織品善於表現龍鳳題材的特點。
天子衣不同朝代的龍袍具有各自不同的專屬色彩,也有各自不同的形制規章。如周朝天子著丹,而秦始皇則崇尚黑色。從唐代開始,黃色成為皇室的專屬色彩,龍紋也成為帝王袍服上的主要紋樣。到了清代,乾隆朝頒佈的《大清會典》和《皇朝禮器圖式》對龍袍的形式與使用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龍袍不再籠統地指代天子之衣,而是成為具有明確形制規定的皇家吉服,主要由帝、後與皇太子出席典禮、節慶活動等場合時穿著。除吉服外,帝王還有更為正式的禮服,用於出席朝會和祭祀。宮中太監還會記錄皇帝一年四季所穿的各式袍服,包含穿著時間、場合以及穿戴方式等詳細資訊,形成名為《穿戴檔》的小冊子。
葡萄牙人安文思也曾在其所著的《中國新史》中記錄過康熙帝的日常穿著:“皇帝公開露面時總是身穿黃色長袍,直垂至地,衣料是天鵝絨,上繡許多小龍,每龍五爪,都是浮飾,遍佈全袍。在前胸和兩側繡有兩條彼此相對的大龍,龍身和龍尾成雙,一條在另一條中扭轉,看來似乎它們要用齒和爪去攫獲一顆好像自天而降的大明珠……”雖然這位於1648年到達北京的傳教士對皇帝袍服的記錄並不精準,但卻非常細緻,從側面反映出了天子之衣的華麗與精美。
這些華美的龍袍作為皇權的象徵,無一不是中華五千年豐富的服飾文化與精湛的紡織工藝的結晶,但由於以蠶絲等原料製成的紡織品在自然環境中極易腐朽褪色,很難儲存下來,所以,現在人們在各大博物館中看到的大多隻是皇帝龍袍的復原品或複製品。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從歷史資料所記載的龍袍製作流程與其特殊工藝中一窺帝王之衣的風采。
(請橫屏觀看)
■ 南京雲錦研究所研發復原的明代織成龍袍料。雲錦是元、明、清三代皇家御用錦緞的重要品種之一,其獨特的“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朝歷代的龍袍製作都有嚴格的流程規定,如明朝的皇帝袍服在織造前要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再由禮部提請,遣大臣祭告方可開工。而清朝的相關規定就更為複雜了。資料顯示,當時要製作一件龍袍必須依禮部定式,或由皇帝命題,交予內務府造辦處,待如意館畫師繪製出重彩工筆小樣,再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送發江南三處織造司分織。御用衣料也要由內務府廣儲司擬定樣式、顏色及數量,經審後對緞匹的尺寸、質地、紋樣與色澤作出明確的規定。江南三織造將匹料織成後會移交下屬繡作,或運回京由內務府造辦處下設的裁作、繡作、衣作進行下一步的加工製作。
不僅如此,皇家還會設立專門的織造機構。早在東晉時期,就有了專門製作宮廷衣物的官辦織造機構——“鬥場錦署”,它設立於建康(今南京)秦淮河畔鬥場寺(亦名鬥場市)附近,隨後成為南朝常設的納錦機構。到了宋代,東、西錦繡坊設立於當時的建康府城南門天津橋南大道兩側。公元1280年(元代至元十七年),元世祖忽必烈於今天的南京集慶路設東、西織染局。到了明代,南京又設有“內織染局”(又稱南局)、“神帛堂”、“供應機房”。清朝時期,南京設有江寧織造,與蘇州織造、杭州織造並稱“江南三織造”。
皇家錦朝代的更迭並沒有阻礙紡織工藝在南京地區的發展。那麼為何南京一地受到了如此多帝王家的青睞呢?答案就在與四川蜀錦、蘇州宋錦並稱“中國三大名錦”的南京雲錦中。據《清會典》記載:“凡上用緞匹,內織染局及江寧局織造;賞賜緞匹,蘇、杭織造。”可見,南京的江寧織造與蘇、杭織造相比具有更為特殊的地位,生產的緞匹專供“上用”。這與南京的自然環境和雲錦的特殊工藝緊密相關。
雲錦的基本原料是蠶絲,發達的桑蠶業是雲錦織造的有力支撐。南京地處江南,氣候溫潤,非常適合栽桑養蠶。據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記載:“秣陵之民善織,江南盛產蠶絲。”“江寧縣南鄉土地肥沃,桑林茂盛,桑葉肥潤,以此喂蠶,蠶絲光潔如銀,閃閃發光,經過漂染,色澤天然美麗。”不僅如此,南京還曾建有皇后舉行親蠶儀式的場所——親蠶宮。據《南史》記載:“宋大明三年,立皇后親蠶宮於西郊。”明代陳沂編繪的《金陵古今圖考》中,“南朝都建康圖”標示出了“親蠶宮”的位置,大約就在今天南京玄武湖東北岸南京林學院或蔣王廟一帶。
不僅如此,比起素雅的蘇州宋錦,雲錦的色澤更為豔麗、飽滿,這仰賴於流貫南京城的秦淮河水。據聞,秦淮河水中含有一種特殊成分——單寧酸(即鞣酸),它遇到蛋白質或膠質即會凝固,能夠在染色過程中幫助染料更好地依附於蠶絲,起到了天然媒染劑的作用。清末的方誌學家陳作霖就曾於《鳳麓小志》中記載:“蓋秦淮西流水以之漂絲,其色黝而明,尤以玄緞為宜。”所以,雲錦緞匹大多以明黃、大紅、深藍、墨綠等顏色作為底色,具有莊重典雅的風格。
南京雲錦之所以備受皇家青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箔與孔雀羽的使用。讀過《紅樓夢》的人很難不對“勇晴雯病補孔雀裘”的情節留有印象,其中提及的孔雀金線就與雲錦這兩項特殊工藝相關。第一,織金工藝。所謂“織金”,就是織料上的花紋全部用金線織出,因其織成後會輸入宮中的“緞匹庫”,因此得名“庫金”。雲錦中所用金線是將南京特產的金箔切絲捻線,再織入錦中。南京金箔輕若鴻毛、薄如蟬翼,據聞南京東郊龍潭鎮及江寧縣花園鄉一帶聚集著世代相傳的“打箔”、“制線”手藝人。他們兩人相對而坐,輪流捶打約3萬餘下,才能將一塊厚重的黃金,打製成厚度不超過0.1微米的薄片。第二,孔雀翠羽線的使用,這是雲錦織造的另一項特殊工藝。孔雀翠羽線是由孔雀的絨毛依附於一根芯線上捻制而成。明末詩人吳梅村曾寫詩誇讚這項特殊的工藝:“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裝花雲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
由於種種原因,這兩項工藝幾近失傳,隨著南京市雲錦研究所成功複製了一件明代龍袍——紅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這兩項特殊工藝才得以恢復傳承。1957年,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了明萬曆皇帝的一件龍袍。龍袍出土後迅速氧化褪色,只剩下金線織就的部分仍然光彩奪目。經過該研究所眾多成員的多年努力,複製成功後的龍袍紋樣華麗,氣度雍容,袖口最寬處達55釐米,通袖長2.33米,重達2440克。胸前、背後、肩膀、袖子上都飾有龍紋,另外還飾有279個字、256個壽字、301個蝙蝠、271個如意紋。其中壽字等金黃色的部分由真金線織成,而龍爪等翠綠色的部分則由孔雀羽毛織成。整件龍袍所耗費的捻金線長達8168米,孔雀翠羽線長達400米。
除此之外,南京雲錦還有許多令人稱奇的地方。比如足足有5.6米長、4米高、1.4米寬的大花樓木質挖花織機,一臺大花樓木織機必須由兩人分坐上下、互相配合才能工作。坐在花樓上的是拽花工,負責提升經線,根據花本圖樣控制圖案的順序;樓下織工則負責緯線,按照配色口訣選配色彩,分段完成區域性的挖花盤織,最終達到逐花異色的織造效果,兩人配合默契,一天也只能織出5釐米左右的匹料。雲錦中的特殊品種——“妝花”,至今仍需用這種大花樓木織機手工織造,其中包含了“挑花結本”、“通經斷緯”、“挖花盤織”、“逐花異色”、“紋刀織扁金”、“度身定織”等多項傳統絕藝。
當然,除南京雲錦外,蘇州與杭州的織品也各有特色。清乾隆年間,某些御用品採用了杭絲江織蘇繡的做法,這就是考慮到了江南三織造各自的特點,江寧的織造技術獨樹一幟,而蘇州的繡活和杭州的蠶絲品質則更勝一籌。博取三家之長,充分發揮了各地在原料和工藝上的優勢。
龍之紋好的錦緞離不開精緻的紋樣設計。雖然各個朝代的龍袍形制不一,但都基本遵循了所謂的“十二章”服飾制度。宋代夏所撰的《尚書詳解》記載了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宗彝、黼、黻這12種紋樣的詳細解釋:“日月星辰,稱為三辰,取其照臨也;山,人所仰望,取其鎮也;龍,變化無方,取其神也;華蟲(雉)文采昭著,取其文也;會,繪也;宗彝(虎、)取其猛;藻,水草文者,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潔白養人;黼,若斧形,取金斧斷割之義;黻,青與白,兩己相背,取其辨也。”也就是說,這12種紋樣象徵著天子應當具有如下美德:恩澤、穩重、神機、文采、勇猛、潔淨、光明、滋養、善斷、善察。
十二章紋樣較為複雜,各朝代御用袍服上的十二章排列位置各有不同。如隋煬帝的袍服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到了清代,皇帝朝服袍上的十二章位置則更為細緻,上衣的衣領前三星,呈正三角形排列;領後為山紋,左日右月;胸前左下方為黻紋,右下方為黼紋;後背左下方為華蟲紋,右下方為龍紋;下裳前身左為米粉,右為火紋;後身左為宗彝,右為藻紋。
除了十二章紋樣外,自唐代以來,龍紋成了龍袍上的主角。古稱帝王九五之尊,所以,龍袍上的龍紋也有著特殊的位置與數目。如清朝皇帝的龍袍,共繡九龍,前後相加共八條,其中兩條在肩,衣襟中還有一條,這樣的圖案位置使得人們無論從衣裳的前面還是後面觀望,都能看到五條龍,取其“九五之尊”之意。
不僅如此,龍的紋樣也越來越豐富多樣,有正龍、團龍、盤龍、升龍、降龍、臥龍、行龍、飛龍、入海龍、出海龍等。當然,不同的龍紋樣式甚至龍爪的數量都代表了不同的含義。從元代開始,龍爪的數量有了愈來愈嚴格的規定。元代五爪為龍,四爪為蟒,五爪龍只供御用。到了明代,無足無腳為蟒,使用龍紋的限制更是擴大到了除服裝之外的居室與器用的裝飾上。到了清代,不僅龍爪的數量有了嚴格的規定,而且不同的龍形也有不同的寓意,使用範圍的規定也更為細緻。如正龍圖案只能由皇帝御用,因為該圖案中的龍頭平視正前方,龍身盤踞而臥,象徵著天下太平、江山安定。而升龍圖案則屬於皇室專用,因為該圖案龍頭朝上,軀幹在下,寓意為朝拜與擁戴,所以皇后與皇子都可用。
這些複雜的龍紋要想好看可不容易,龍紋要想活靈活現又不失威嚴講究所謂的“三停”,即脖停、腰停、尾停。意思是整個龍紋應當處理為三段轉折,分別指從頭至頸的第一段轉折,從脖到腰的第二段轉折和從腰到尾的第三段轉折,只有這三個轉折處理得當才能將龍的威武神態和靈活身段勾勒出來。除此之外,龍紋還會與別的圖案搭配,以烘托龍的威嚴矯健。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搭配火珠與火苗,龍口大張,龍鬃向後飛灑,龍眼直視火珠,或一爪伸向火珠作抓攫狀,一旁點綴火苗,龍擒火珠的圖案躍然袍上,栩栩如生。
除了十二章紋飾與主體龍紋外,一件完美的龍袍還須設計底紋和其他裝飾紋樣。底紋大多為雲紋或纏枝菊花紋等紋樣。海水江崖紋也是皇帝袍服上的常見紋樣。海水江崖紋一般由立水、平水及江崖所組成,在山崖與水花之間還會有許多雜寶紋,在波浪中若隱若現。除此之外,五色祥雲、暗八仙、八吉祥、蝙蝠、仙鶴等象徵福壽祥瑞、四海清平的紋樣裝飾也較為常見。
天子衣、皇家錦,一件龍袍從選絲、紡線到織錦、繡飾,再到剪裁、成衣,往往要耗費數年的時間,這些繁複的流程與獨特的工藝不知凝聚了多少宮廷畫師與手工匠人的智慧和心血。“衣錦衣,裳錦裳,叔兮伯兮,駕予與行。裳錦裳,衣錦衣,叔兮伯兮,駕予與行”……自古以來,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服飾之美的錘鍊與萃取。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落幕,龍袍不再披覆天子之軀,但它所蘊涵的美卻遺韻長存,現在人們的服裝與飾物上也不乏龍的身影。無論是華美的慶典禮服還是雅緻的織物飾品,龍的形象不再專屬於廟堂之上的帝王,而是真正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在日常的一物一用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12年01期
版權宣告:《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