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出自《論語.衛靈公》: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常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在衛國見到衛靈公,衛靈公向孔子詢問軍陣作戰的事情,因為他要打仗。但孔子主張仁政,是反對打仗的,所以他就告訴衛靈公,他沒有學過行軍打仗的事情,只學過一些禮儀方面的東西。
其實並不是孔子不懂軍事,作為一個聖人,是無所不知的,他只是提醒衛靈公不要總想著打仗,應該恢復禮教,以教化為本,才能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因為“道不同,不相與謀”,所以第二天孔子一行人就離開了衛國。
當孔子師生一行人走到陳國時,陳蔡兩國就派兵把他們團團圍住,不讓他們走。後來,他們的糧食吃完了,又與外界失去聯絡,只好靠吃樹根、野菜充飢,一連吃了七天,很多人病倒了。後來楚國派兵來解救,他們才度過危機。
在陳絕糧的這段時間中,孔子的很多弟子都病倒了,結果孔子自己卻保持著精神抖擻的狀態,跟從的人“莫能興”,都餓得起不來了,可是孔子卻依然不亦說乎,慷慨奏樂,彈琴高歌,這種心境,一般人是無法理解的。子路看到這種情況後,就有點想不通,有點不高興了,他就過去問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嗎?”孔子就說了這句千古名言: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路對老師提出的這個疑問,也代表了我們大家的疑惑。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會遇到與此相反的現象,善良的人往往過得窮困潦倒,並不如意,而作惡的人卻混得順風順水,風風光光。孔子一直推行仁道,為天下眾生著想,現在卻落到餓肚子的地步,我們想想,也是替孔子著急。
但聖人就是聖人,即使遭遇挫折,即使道行不通,他也不會退失道心,放棄自己的追求,改變自己的節操。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聖人是深信因果的,今生所遭遇的一切挫折,不是因為積德行義所致,而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惡因,今生遇到因緣,才能形成果報。既然已經形成果報,就要坦然面對,甘心情願來受報。所以聖人在遭遇逆境、挫折的時候,不會惱怒,而是心平氣和,坦然承受。小人之所以“窮斯濫矣”,就是因為小人不懂因果,所以在遇到窮困的時候,才會心生煩惱,才會胡作妄為。
古人說:“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明白了“君子固窮”這個成語的含義,我們就會開開心心做君子,不會冤枉做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