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畔是誰家,
江上女兒全勝花。
吳王在時不得出,
今日公然來浣紗。
這首題名為《浣紗女》的詩,作者既不是擅寫柔情萬種的佳人,也不是擅寫春花秋月的才子,而是以寫邊塞詩著稱於中國詩壇的唐代詩人王昌齡。
人真是複雜的綜合體。
王昌齡(698年—757年),字少伯,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年)中進士,先任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後任江寧丞,他在江寧丞上前後有八年,後世稱他為王江寧。安史之亂后王昌齡還鄉,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有《王昌齡集》傳世。
王昌齡擅長七絕,他以邊塞詩出名。大約開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齡赴河隴,出玉門,遠走邊塞。塞外風光、戍邊將士的生活,所見所聞觸發思緒,寫了一些邊塞詩。王昌齡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我們就來讀幾首——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此詩寫景寫物,畫面感很強;對邊塞戰事描述生動,展示了將士們衛國壯志的激情。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面對雄關,說直搗龍城的衛青和令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都是在回望歷史;詩人由此感慨,只要邊防有能征善戰的將領帶兵堅守,是完全可能“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寫這首詩的時候,大唐國勢強盛,詩人懷古喻今,應當是比較樂觀而豪邁。
與氣勢雄渾,格調高昂的邊塞詩相對,王昌齡的《浣紗女》可以說是柔情似水。
《浣紗女》的大意為:錢塘江邊是誰的家鄉呢?江邊的姑娘們都像花一樣美麗。如果是在春秋時期,她們懼怕好色的吳王,不敢出門,哪裡會像現在這樣無憂無慮地到江邊洗紗。
這首詩延續了王昌齡的寫作方式,在寫景寫人中交織著懷古。也有人疑惑,王昌齡到過錢塘江嗎?會不會興之所至,隨意而為?我覺得王昌齡此詩不會隨意而為,可能是行吟。唐代很多詩人寫景敘事的詩,都是在遊歷中創作的,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也有在旅途中創作的,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別》。儘管寫詩的心境和內容不同,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他們的親身經歷。
王昌齡從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被任命為江寧丞,到天寶七年(748年),離開,前後有八年。期間因事獲罪,謫赴嶺南一年,後又回到江寧丞任上。這一時期,王昌齡結交了李白、孟浩然、岑參、辛漸、王維等詩人,有詩唱和,很可能他們有一起遊歷的經歷。
遊歷是唐代詩人的一大特點,王昌齡當然也不會例外,他早年去塞外,雖然路途遙遠行程艱辛,仍然以豪邁的心態從容遊歷,後來在江寧為官八年,必定也會多次遊歷江南,很可能到過杭州,還可能泛舟錢塘江。
我以為,《浣紗女》是王昌齡在錢塘江邊看到江南女子在江邊浣紗的即興之作:一群比鮮花還要美麗的女子在江水中浣洗著輕紗,她們的身影和笑語襯著碧綠的江水,簡直就是一幅美好生活的圖畫,詩人發自內心讚美她們。然而詩人畢竟是有思想的,他聯想到錢塘江的歷史,聯想到王朝興衰給老百姓帶來的命運變化,不免發出“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的感慨。
新的問題來了,王昌齡在錢塘江邊哪個地方看到女子浣紗?我以為,可能是在西興。西興古鎮在錢塘江南岸,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在此築城拒吳,時稱固陵,六朝時稱西陵,吳越王錢鏐嫌“陵”字不吉利,把西陵改為西興,一直沿用至今。
西興古鎮還是全長250多公里的浙東古運河的起源之地,是南來北往的一箇中轉碼頭。王昌齡在杭州在錢塘江的遊歷免不了要乘船,乘船就免不了要去西興上岸小憩或中轉,西興附近的江面水流平穩,可以浣紗,王昌齡很可能在西興古鎮看到了錢塘江邊女子浣紗。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測,不是考證。
順便說幾句西興的“過塘行”。西興是古代南來北往的一箇中轉碼頭,萬商雲集,士民絡繹,非常繁華,出現了與此相配套的“過塘行”——專為過往客商轉運貨物提供物流中轉服務,那個時期的西興,隨處可見過塘行,是西興商業繁華的標誌。
現在西興古鎮建有“西興過塘行碼頭專題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