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人進餐使用筷子,滿族人進餐不但用筷子,還用解食刀。
滿族是漁獵民族。受到當地物產、氣候條件影響,滿族的食品頗具少數民族特色,而且影響到整個北方地區。滿族人最初以狩獵、採集為主要生產方式,靠捕獲山林野獸、飛禽和採摘各種山珍野果為生。因此,滿族人的傳統飲食是以特產的肉類和黏性食品為主。由於滿族人經常到山野進行圍獵,或是按八旗形式外出征戰,要於野外集體進食,所以他們都要隨身攜帶解食刀,用以分割食物。
下文摘選自《藝術品鑑》2018年12月刊《清宮生活中的滿風遺韻《來自盛京——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部分文物的解讀》
“解食刀”滿語叫“huwesi”是滿族深愛的飾品,它不僅實用且是食用器皿中很有民族特色的餐飲器具。顧名思義,“解食刀”是人們用來“分解食物”的工具。作為精於騎射狩獵的馬背民族,“解食刀”是滿族生活必需品,這種小巧實用的刀具便於隨身佩帶,在野外打獵過程中不僅可以防身,更重要的作用是方便狩獵者剔骨割肉,就地宰牲,充滿了馬背民族濃郁的奔放、勇敢、豪邁的生活色彩,成為了“尚武”精神的體現。
灰綠鯊魚皮鞘骨箸解食刀(整體)長15.3cm
在入關以前的滿族宮廷宴席上,由於滿族上層的就餐方式也頗具樸素的遺風,根據《滿文老檔》記載 :“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所吃菜餚,一般也以肉食為主,因此,赴宴者也會隨身攜帶解食刀分割肉食,方便就餐進食。另外,在滿族人頗為重視的薩滿教祭祀活動中,解食刀也會派上用場。清帝東巡盛京的過程中,都會在清寧宮舉行薩滿祭祀,祭神撤下來的熟肉被稱為“福肉”,皇帝會賞給扈從王公大臣、貝勒、駙馬等人共同食福肉,而解食刀此時就被用來做分割“福肉”之用。
乾隆皇帝
乾隆八年,皇帝率領皇子、皇孫等宗室王親東巡盛京。康熙皇帝的嫡孫、怡親王允祥第七子弘曉就曾因吃福肉時沒有隨身攜帶解食刀而受到乾隆皇帝的嚴厲訓斥。在乾隆皇帝看來,忘記本民族習俗就等級於忘記了根本。
慈禧御用解食刀
入關後,解食刀的作用同樣因為生活環境的變化而從實用工具向禮制標識發生改變,製作工藝也日趨精細華麗。清朝滿族貴族多將其佩戴於腰間,以表示對祖宗“尚武”精神的傳承。《來自盛京——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所展出這套解食刀由鐵、骨、鯊魚皮、木、銅等材質製成,共包含刀、箸、籤、刀鞘四部分。刀為鐵質,刀鞘刀柄為木質,外包灰綠色鯊魚皮,箸、籤均為骨質,刀鞘及刀柄兩端包裹壓花銅片。刀具用途齊全,用料貴重,製作精美。
當代滿族人使用解食刀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