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很高大上的職業,因為有才學的人很多,滿心希望的也有很多,不過能真正的擁有一本傳世名作卻很難,被人記住的也很難,更多的是湮滅在日復一日的碼字生涯裡,被真實的生活磨得失去寫作的熱情。
不過這權當是文人墨客之間的樂趣,並不能以此為謀生,況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讀書人是萬萬不會和滿身銅臭的商人混在一起,更不必說,拋棄原先的讀書大道,跑去做潤筆的商販,把高潔的詩書搞的低劣而見不得人,文人啊,是最好面子的,寧可枝頭抱香,也不願零落成泥。
雖然出書拿的錢少得可憐,不過他們還是樂此不疲。大概有兩類,一種是為國家朝廷著書,這種的就相當於國家的編制人員,是拿工資的,像清朝的紀曉嵐就是專門修撰《四庫全書》的,也算是很體面;比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就是為了分析朝代的興衰規律,大多國家主導的修書,基本上是出於政治目的,國家並不會在意風花雪月,文辭優美與否,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對國家的發展有所幫助,先國而後有家,安邦才能有小家。
還有一類就是個人的出書,這個在宋朝之後,尤其是明清時期,這個時候小說和話本開始成為百姓街巷的主流,看話本和小說,還有看戲成了百姓娛樂的主要方式,這些寫小說的人就有了希望,拼命的想寫出一兩本可以得到世人認可的,並且傳誦度較高的佳作,也不枉白活一場。
對於儒學的影響,對於後世讀書人來說,立德立言是他們一生中最為重要的,那麼該如何修身立德,他們就會記下自己的方式和思想行為,以此來規範,相當於讓後代可以評判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儒學典範。
不過被發現盜版,朝廷也會有處罰措施,會把雕版器具全部銷燬,並且罰以金錢。所以說,盜版可恥,換位而想,自己辛辛苦苦的創作最後全部為他人做了嫁衣,痛哭都不足以解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