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筆者和一群歷史迷一起追《大秦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至於感受只能用4個字來形容:一言難盡。

劇中大量的宮鬥情節,確實很難讓人喜歡得起來,有網友甚至稱:這部劇毀了直男最後的浪漫。其實個人覺得,這個鍋真的不應該讓演員們來背,問題還是出在劇本本身,編劇沒有很好地抓住嬴政這個人,真的能讓人震撼的部分。

當然,也有忠粉為編劇說話,指出了一個現實:迄今為止,在影視劇裡,還沒有人塑造出了一個令人印象特別深的嬴政形象。

這一現實確實是讓人有些無法反駁。秦始皇這個人物如此家喻戶曉,難得真的是因為太有名了,反而不好把握嗎?我看未必!至少,古代的文人們對這個形象就塑造得很好。

幾千年文壇,出現了大量以嬴政為題材的作品。先有賈誼的《過秦論》,僅“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幾句就驚豔了文壇2000多年。到了唐朝又有了詩仙李白的幾首專門寫秦始皇的詩作,本期我們不說別的,只說李白這些詩中的一首。

很多歷史迷讀完這首詩都表示:這才是《大秦賦》該有的劇本,編劇若把李白這詩讀一遍,也不至於把《大秦賦》拍成這樣,我們來讀一下:

《古風. 秦王掃六合》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氏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這是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中的一首,是對嬴政一生比較客觀的總結。嬴政這一生,有過風光無限的時候,最後帶著遺憾離世。後世對他的評價,其實也是比較複雜的。

此詩可以分成兩部分,前半部分到“騁望琅琊臺”其實都是在講秦始皇半生功績,也就是他得意的時候。後半部分,則是寫他稱帝后,對修仙及長生很是痴迷,做了很多勞民的幼稚之舉。這後半部分,顯然有借古諷今的意思,以此來諷刺唐玄宗。

詩的前半部分,寫得是非常有張力的,李白截取了嬴政最得意的幾個畫面。首句“秦王掃六合”一個“掃”字,就已然是氣象萬千了;而後面的“揮劍決浮雲”更是妙筆,不直接寫揮劍統六合,而是用了“浮雲”二字,從容淡定中盡顯豪情。

而寫到天下歸心時,則截取了“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這兩個有代表性的意象。始皇為防生變,收繳天下兵器,在宮中鑄造十二銅人像,這是《史記》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它體現了秦始皇的機智,也有極強的歷史滄桑感。而函谷關對於秦王朝來說,是最重要的象徵之一,李白把它也放進詩裡,讓讀者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這兩個意象,後來被很多詩詞名家大量地使用,可見其藝術魅力。

同樣,後面的“會稽嶺”、“琅琊臺”也有一樣的藝術效果。這些史書的著名地點、著名事件,是嬴政一生最好的見證。

李白詩的後半部分,也一樣寫得可圈可點。始皇用七十多萬人建阿房宮和驪山墓,又命人帶3000人出海尋找蓬萊,結果至死都沒有等到他們歸來,這些都是李白眼中嬴政做下的荒唐事。他沒有用議論句說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透過“金棺葬寒灰”等具體的場景描寫,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一點是很高明的。用在如今天的影視劇裡,其實就是不需要旁白,只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為,就能讓人對人物有正確的認識。

這首古風詩,先揚後抑,有張力地把人物形象塑造了出來。很多歷史迷之所以會說,這些內容才是自己想看到的,就是因為它拋開了後宮的那些爭鬥,寫出了歷史的大氣和滄桑。

其實除了這首詩外,唐代詩人許渾、明代詩人林翰等人,也都寫出了經典之作。看過了這些作品,再來看看現代編劇們的劇本,確實有些讓人失望。對此,筆者倒是有個建議:如果藝術化的形象寫不出來,編劇們倒是不妨如實地把《史記》中內容一一記錄下來,其實就已經很有看頭了。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3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明清時期古民居,山巔古寺建在一塊巨石之上,只有一條小道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