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之前,筆者與大家品讀了《水滸後傳》第二十二回,飲馬川眾英雄打破滄州,救出柴進。戴宗、楊林去東京打探訊息,遇到了燕青。宋欽宗將六賊流放,其中三人被勇士王鐵杖所殺。今天我們繼續品讀第二十三回,看看後續發展如何。

情節簡介:王鐵杖殺死王黼、楊戩、梁師成後,回去覆命。李綱、聶昌等都十分開心,宋欽宗知道後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金兵圍困東京,宋欽宗與种師道商議退敵之策,种師道分析了形勢,認為敵寡我眾,孤軍深入,只要堅守城池,等到金兵撤退,再乘勢掩殺,則可獲勝。宋欽宗很高興,於是命种師道與李綱、姚平仲等掌管軍事,準備破敵。不料李邦彥見宋欽宗信任种師道,於是進讒言,勸說宋欽宗議和才是萬全之策,宋欽宗耳根子軟,又聽了李邦彥的話,於是派張邦昌和康王趙構去議和,激起了民憤,宋欽宗只要仍叫李綱、种師道帶兵。眾人商議金兵,种師道建議待其弟弟种師中的兩萬兵到後,再一齊出擊,但姚平仲認為這是他想貪功,於是自己去劫金營,不料訊息走漏,被金兵殺的全軍覆沒,姚平仲孤身逃出,不敢再回去,於是跑到蜀地修煉去了,後來真的得道成仙。金帥斡離不擊敗姚平仲後,責備宋朝背信棄義,加緊攻城。宋欽宗聽信讒言,罷免了李綱、种師道,又相信了郭京的話,認為靠法術可以退金兵,沒想到臨敵之際,郭京逃走,城門大開,金兵趁勢攻入城內,東京因此失陷,徽欽二帝被擄,康王趙構從金營逃回,得知訊息,在眾人擁戴下,於應天府登基,建立南宋。戴宗、楊林探知後,準備回飲馬川。燕青說先做完一件事,再送二人回去。

都頭曰:本回講述了北宋亡國的故事,陳忱作為明朝遺民,親身經歷過亡國之痛,面對歷史上相似的情節,自然會心生感慨。在本回回末,陳忱自批道:“虎頭健兒化作雞皮老翁,良可浩嘆。姚平仲騎騾,一夜入青城,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讀之冰雪一澆。又見郭京一段兒戲,淵聖之棄天下猶棄敝屢也。覺平仲之棄官入道,還算不得達人!為之掩卷一笑。”蔡元放對姚平仲棄官一段也從文法的角度進行了評論,他說“有火裡生蓮法。如……姚平仲兵敗後,寫入蜀遇仙一段之類,使人如在煩惱火坑之中,忽現清涼世界,令人煩心頓息也。”可見陳忱和蔡元放都從姚平仲棄官一事,有所感悟,這其實也是一部文學作品應有的作用,讓讀者看後有所思、有所想。說到這,我們再看一下本回中的其他方面。

一、回目差異。本回回目陳忱的原本和蔡元放評改本有所不同,陳忱原本為“跨青騾英雄尋退步,演六甲兒戲陷神京”,蔡元放評改本為“喪三軍將材離火宅,演六甲兒戲陷神京”。將二者對比,差異主要在前半句。蔡元放之所以如此改動,都頭認為主要是對姚平仲的看法不同導致的。陳忱原本中,把姚平仲稱作英雄,以他戰敗後騎青騾而去為回目,文學意境很濃,可以讓讀者腦海中形成一個畫面。但在蔡元放看來,姚平仲應該稱不上英雄,他最後雖得道成仙,但因為一己之念,葬送了兩萬人的性命,卻不敢承擔責任,自己避世逍遙去了,這不是英雄應該有的胸懷和擔當,只能說姚平仲是個將材。因此,蔡元放將回目改為“喪三軍將材離火宅”,但其實歷史上此戰失利並非姚平仲一人之責,我們後面還要細說。

三、情節設計。本回主要內容講了靖康之變這一歷史大事件的前後經過,前半部分寫姚平仲因為怕种師道搶功,於是私自帶兵出擊,結果手下叛變投敵,導致全軍覆沒,喪失了逆轉的大好良機。那麼歷史上這場戰役究竟是什麼情況?真的是姚平仲一人的責任嗎?

其實小說和歷史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在歷史上這場戰役被稱為北宋末的宋金劫寨之戰,此戰對宋朝的政治和軍事方面均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歷來對此戰的責任人眾說紛紜,身為當事人的李綱在《靖康傳信錄》中也刻意迴避,甚至曲筆。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靖康元年(1126)初,金將斡離不率軍第一次圍攻開封,二月一日,宋將姚平仲率精兵夜劫金兵駐紮在城西北的營寨,結果遭到金軍伏擊,大敗而還。其實我們仔細分析多家記載,就可以大致還原事情的經過,宋欽宗即位於金兵南下的非常時期,對金兵十分畏懼,迫不得已,讓李綱主持防守之事的同時,又想給自己留條後路,於是也支援李邦彥等的議和之言。後來种師道、姚平仲等到了東京,支援李綱,宋欽宗倒向了另一個極端,盲目自信,想要迅速擊敗金軍。從而不顧种師道等待精銳西軍到來後再戰的建議,轉而支援姚平仲的劫寨速勝之謀,而李綱在出徵之前還曾於城內提前以自己的名義預撰“露布”,其中寫到自己負有接應救援劫寨兵馬之責。

因此,整體來看,劫寨之戰的決策者實為宋欽宗,李綱為居中主持者,而姚平仲奉旨率軍執行。《水滸後傳》將責任全推給了姚平仲,顯然是採納了李綱《靖康傳信錄》的說法,而真相其實是李綱不敢將責任歸咎於宋欽宗,只好說成是姚平仲“急於要功”的擅自行動。

本回中在東京被金兵攻破後,寫了侍郎李若水不屈而死的故事,其實這個李若水和歷史上的宋江起義頗有聯絡。《水滸傳》自誕生後,圍繞宋江等是否接受過招安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討論。過去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並沒有接受招安,而是被剿滅了。直到後來,有學者發現了李若水的詩《補盜偶成》,才徹底解開了這個謎團。該詩全文為“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今年楊江起河北,戰陣規繩視前作。嗷嗷赤子陰有言,又願官家早招卻。我聞官職要與賢,輒啖此曹無乃錯。招降況亦非上策,政誘潛兇嗣為虐。不如下詔省科徭,彼自歸來守條約。小臣無路捫高天,安得狂詞裨廟略。”也就是說李若水是宋江起義接受招安的親歷者之一,但他從封建士大夫的角度看,是反對招安的,他認為這樣會助長造反者的氣焰。從李若水的立場來看,這首詩的記載當是真實可信的,因而李若水無意中為後人研究宋江起義留下了一條寶貴的文字材料。

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相聲春典為什麼不受老藝人待見,教壞年輕人還容易被人佔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