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滿漢文化融合對清代內衣的影響

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特點就是包容,無論任何民族的文化或者生活方式及習慣都能被安靜而從容的融合在一起,這或許是孔子先生的仁義教導的結果也不得而知,從清朝服飾的演變也能看到這種包容的文化的影子。

滿族為女真族的後裔,生活方式以遊獵放牧為主,原居住於東北長白山一帶。清朝建政初期,滿族旗人在北方建立了清政權。雖清旗人入關推翻明朝統治建立大清政權,但明末遺老反抗力量依然存在。因此在政治制度等諸多方面兩個民族之間仍然存在分歧,而服裝款制也隨之而變化。清代統治者在入關後強制推行滿族服裝款式,堅決推行剃髮留辮,改滿服才算真正歸順。下令關內民眾須剃髮易服,不遵者將受到嚴懲。故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說法。滿漢兩族在長期的混居交往中,服飾也在相互滲透和影響。清統治者參考明王朝服制訂定官服,故滿服在訂製推廣演變過程中不得不考慮並注入了漢文化因素。

清服飾是滿族進入山海關奪得政權後強制推行的服飾,明顯帶有遊牧民族的烙印。如缺禁袍、馬蹄袖以及身上掛荷包、佩刀等飾物,都帶有明顯遊牧狩獵遷徙生活習俗的痕跡。而以雉雞羽製成的花翎,縫製成馬蹄形的袖口等,更帶有濃郁的遊獵民族獨特豪爽情致,與漢唐遺風長期來的雅柔文儒之風迥然不同。至於其型制,由於滿漢兩族長期接觸而產生同化,所以其發展演變過程中互為補充並滲透融合。《清宣宗實錄》所記,“我朝服飾本有定製,不惟愛惜物力,亦取便於作事,若如近來旗人婦女,往往衣袖寬大,甚至一事不可為,而其費亦數倍於錢,總由競尚奢靡所致。” 以此來看,滿漢民族間服飾文化互為影響,兩個民族的大規模通婚、文化元素互為融合交織在一起已成態勢,也可以說是天下大勢所趨。

清中期開始,由於經歷過康乾盛世,人們已經最大可能的解決了溫飽問題,復明反清的觀念也僅僅只停留在一些頑固的知識分子的腦袋裡,而百姓們忙於更好的生活,逐漸習慣了清政府的統治,不在大規模的揭竿而起的造反了,墨守成規的滿足了這種穩定的生活狀態。滿、漢服裝的款制裝飾等不知不覺中也在相互融合。同時滿族女性內衣在圖案應用上也越來越多地參考借鑑漢族女性內衣的形式與內容裝飾。在製作手法裝飾風格上,滿漢女性內衣的界限也已逐漸模糊,消除了明顯的差異。

中西文化碰撞對清代內衣的影響

古人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在文化上也是如此,不斷需要新鮮的血液和能量注入,否則一個事物同一狀態太久,勢必生命力消弱將會結束。這個觀點可以在各個方面尋找到痕跡。不論是主動還是情願、被動或者是盲從跟隨,清朝女性內衣在接納西方內衣“修身塑形”的觀念後,結合自身優勢完成改變、完善並且重生的過程。在清以前,女子們完全是從屬於男人並且壓抑自身的悲慘命運,“纏足”與“束胸”只是在肉體上折磨女人而已,而更多的在精神上壓抑女人的是“男尊女卑”的觀念。女性內衣在這個畸形變態的前提下,是無論如何不會健康發展的。而只有在接受西方女性內衣的穿著觀念後,中國符合人體工學的內衣體系才算逐步確立起來。將“纏足”與“束胸”的陋習去除,以“掩蓋”改為“展露”、以對胸脯的“裹隱”改為對乳房的“託舉”、 以功能上對身體的“摧殘”改為“衛生適體”、以“束帶”改為“扣飾”、一系列中西方內衣文化的交融與創新,將“束胸”的千年惡俗被拋進了歷史的垃圾箱。

清朝最典型的最具特色的女性內衣要算是“肚兜兒”,到了此時,“肚兜兒”發展有了全新內容如:對胸、腹的部分遮掩;以吉祥文字作飾;功能化要求的提升。使“肚兜兒”形制更具魅力和文化價值。

清代內衣穿著習慣與習俗

進入清代,這一時期的女性內衣才是我們所熟知的“肚兜兒”。肚兜實際上就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繫於腰間。大多呈菱形,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肚兜兒”有很多刺繡用來作裝飾。清代“肚兜兒”民間通常就是用紅色,由於紅色代表了吉祥和喜氣,還有驅邪作用。《紅樓夢》中就有這方面描寫,“原來是個白綾紅裡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民間婦女所用的兜肚,一般多用粉紅、大紅等鮮豔的彩色布帛製作,一些心靈手巧的年輕婦女,還常常在兜肚上繡以花紋,所繡紋樣大多和愛情題材有關,如鴛鴦戲蓮、和合如意等。

清統治者為強化統治,制定異常繁瑣的服裝禮儀制度,清代婦女這種受傳統禮教束縛較嚴重,尤其是漢族婦女。宋代開始的理學思想對女性行為禁錮經元、明兩代,到清代已經深深的烙印在實際生活當中去了。“節婦”“纏足”的興起,更是將封建禮教的束縛發揮的淋漓盡致。與明代那種突破傳統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極一時的是全盤的復古主義、禁慾主義、偽古典主義。從文體到內容,從題材到主題,都如此。清代女性的內衣,也可以說是這個社會環境下女性思想的一種折射。有些東西是可以禁的,有些一旦放閘就禁不住了,女子服飾的式樣及品種至清代愈來愈多。

清代內衣款式設計

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資格很老的民族之一,有著悠久民族文化傳統。滿族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國”。清代的服飾,是在滿族服飾基礎上融合漢服的一系列優點後,形成的一種獨具“滿” “漢”兩族特色的衣冠服飾,猶如雜交水稻一樣充滿活力。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鑑於形勢,頒令在服飾髮型等生活細節上進行了嚴格的約束。最典型的就是“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其中的“男從女不從”使清代婦女服飾仍然保持了很多的漢服特點。

清代女性的內衣有了成熟的發展,這個發展是因為清朝末期西方胸衣的傳入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普及,而不能普及和推廣的原因是古代中國封建禮教太過強大和人們心中仍崇尚的中庸與自然。也正是這個原因促成了傳統“肚兜兒”的定型。清朝的女性內衣在形制上,突破以往的菱形,有了變化,如矩形、方形、圓弧形款式上有如下幾種:

(1)抹胸又稱“抹肚”。一般做菱形,上有帶,使用時套在頸項,腰部另有兩條帶子,穿著時束在背後,而下面的一角,通常遮擋小腹。平凡人家多用棉製品,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抹胸的形制與前代的相差無幾,只是在裝飾上更加豔麗。有單有夾,形式不一。

(2)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猶如襯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

(3)“肚兜兒”是清時期的一種內衣,從帕腹、抹胸演變而成,不分男女均可穿著,形狀一般為菱形,上面結帶於頸,左右兩帶繫結於背,下面一角不用帶子,正好遮住小腹。帶子可以是繩,富貴有錢人家有用金鍊、銀鏈、銅鏈等,大家閨秀也有的用紅色絲絹。一般上面繡有精美的圖案。

清代內衣色彩配置

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非常嚴重,所謂的正色有青、紅、黑、白、黃五色。它們被稱為正色,其它顏色皆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為上等社會或貴族專用,示其高貴。而民間,百姓的服飾顏色大多為間色。清代女性內衣色彩或濃烈熱情或溫情含蓄,對比中求得和諧統一,在整體中求變化,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1) 濃烈飽和的補色對比:清代的女性內衣,常以多重純色組合來形成對比與差異,突出一個主色,用間隔、鑲嵌、疊加等手法輔助以間色,營造出濃烈、歡快、紛繁的色彩對比效果。色相、明度對比為濃烈激情色彩運用的常見方式。將反差較大的顏色巧妙地構成濃烈反差,經常把補色搭配在一起使用,如藍與黃、紅與綠、藍與紅、黃與紅、紫與淺綠等;在明度上善用明暗反差較大的顏色,形成強烈、對比分明的畫面效果。如,滾嵌勾邊——內衣主色確定後,用對比色將輪廓或圖形邊緣包圍勾邊,烘托核心主色使之濃烈而鮮明清新、富有飽滿的體積感。將強對比的色彩根據紋樣的需要組合在一起,產生豐富的層次效應,起到遞進、烘托的裝飾效果,常用黑、白、金、銀、灰色等的中性色來分割,緩和強刺激和豐富層次的裝飾效果。

(2)溫情含蓄的間色調和:另外一種相反風格“無彩色系”的色彩配置,經過不同的面積、色彩、方位等安排,產生統一調和的色彩運用手法,顯得溫情而含蓄、古樸而典雅。常用的形式有:使用間色或選擇僅在明度上有略微差別的同類或近似顏色,透過在圖形有意安排,構成單色的韻律美感;使用多明度或純度接近的顏色來對比調和,形成較弱的對比關係。

清入關之初,宮中禮服用色以清淡、明快的天藍、寶石藍等色系為主,圖案是明黃、石青,但裡子也用天藍與月白。乾隆中期後,民間興起玫瑰紫色、大紅、真紅、粉紅、棗紅、紫等色彩並廣為流行。嘉慶時期,民間又時興了穿亮灰、淺灰、銀灰色等色彩,主要原因是這種色彩對比較為乾淨、雅緻。嘉慶、道光以後,民間婦女都以宮廷服飾為效仿物件。清朝晚期的服裝上,又出現了許多鑲有黑邊的袍褂和坎肩。清末宮廷的禮儀觀念,使服裝變得紋飾精細和色彩豔麗,形成了這一時期特有的風格。女性內衣受其影響也逐漸朝華麗富貴的模式發展。

清代內衣裝飾設計

清代女子內衣在其成衣製作上具有豐富的組織創造力,它有很多種的裝飾手法,常見的分別有縫、繡、鑲、貼、補、嵌、編織等諸多技法。女性內衣追求外觀的飽滿、順直、薄松、輕軟等貼身衣物的特點。內衣在整體制作上尤為強調細部裝飾和綴飾的魅力,如:胸部吊帶與衣片連線處用不同花型的盤扣做連線和裝飾,靈巧動人,顯得精美絕倫,因為盤扣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裝飾品。在內衣的刺繡方面,因中國的刺繡手法很多,不簡單隻有四大名繡,故在針法上大量運用平繡、編針繡、繞針繡等多種刺繡技巧,尤其是大膽地在紋樣上用釘針、盤針、連物、堆綾、緝珠、貼布等方法多種手法進行縫製內衣,極大地豐富了傳統女性內衣的裝飾語言。

清代女性內衣的刺繡紋樣多種多樣,但基本的內衣裝飾構圖型別有四種,即居中式、角隅式、散點式、滿地式等,這些紋樣無不體現了形式美法則。

(1)居中式

居中式的圖形處於在內衣的中心部位,常描繪具有主題性的一個單獨紋樣,比如一個情節生動的故事;花卉圖案的組合等。

(2)角隅式

角隅式刺繡紋樣,角隅式就是把圖案放在整個內衣的一角。角隅式刺繡紋樣,分別放在內衣的不同位置,比如放在內衣下角,有的放在左下邊,有的放在右下邊。這種形式美的法則表現了一種韻律感。

(3)滿地式

這種圖案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分佈在整個畫面。滿地式構圖的圖形飽滿大氣,這種紋樣的主要構成元素是中國畫的竹葉形態。中國畫中的竹葉有各種各樣的畫法,比如“個”字法、“介”字法、“人”字法等。竹葉蔥綠茂盛,相互之間交錯,既大氣又失單調。

(4)散點式

散點式刺繡紋樣體現了形式美法則中的對稱、統一、均衡等規則。 散點式刺繡紋樣是由一些細小的圖案組成,圖案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產生一種近看有規則,遠看無規則的視覺效果。

清代內衣面料分類

絲綢紡織技術在商周時期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水平,貴族使用的面料就是絲織品,而內衣的材質也從葛、麻等粗糙織物向柔軟輕薄的絲織物轉移,絲織品之所以成為傳統女性內衣的首選材料,也是由綢類的質量決定的。它光滑柔軟、手感肌理舒適,與肌膚的接觸舒適性較葛、麻等粗糙織物要好得多;另外,絲綢顯得高貴華麗,是歷代女性情有獨鍾的面料。至隋唐時,絲織品進入了多樣化的時期,在紡織技術上有了空前的發展。絲綢為內衣材質選擇提供了廣泛的基礎條件,使女性內衣得到了多樣化的發展。在宋元明之後,內衣開始較多的選用肌理質樸、易於造型的棉布作為主要面料,其它內衣所選材料還有麻、紗、絲絹、綢等。清代內衣面料在前面的基礎上又多為緞、綾、錦等。

(1)緞類

緞的經或緯絲中,只有一種顯露於織物表面,相鄰的兩根經絲或緯絲上的組織點均勻分配,但不相連,故外觀光亮平滑,質地柔軟,是最富麗的高階面料。緞的品種包括素緞、暗花緞、織金緞、兩色緞、閃緞、遍地金緞、妝花緞、雲緞、補緞、暗花補緞等。

(2)綾類

綾是斜紋或變形斜紋地起斜紋花的絲織品,唐代綾織技術已發展到高峰綾織物為重要衣料,宋以後綾的花色單純化。明朝的吳綾,松江為上,杭州次之。一般用無捻絲織造,質地稀薄,只作內衣,刺繡底料及裝裱用,《天水冰山錄》記載綾只 11 匹。北京定陵出土的有幾件陵內衣、道袍、女衣。還有幾件刺繡香囊用陵作底料。

(3)錦類

錦創始於西周,漢朝時期為主要高檔面料,明代絲綢品中結構的重大變化是緞織物的流行,取代了錦的傳統地位。《天水冰山錄》記載錦類只有 214 匹,內蜀錦 18 匹。另為青織金仙鶴、青織金穿花鳳、青織金麒麟的宋錦妝花錦。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金庸:活到80歲,我最大的不安是辜負了我太太,可惜沒法補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