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說過,君子有三戒,想要成為一名高尚的人,我們得學會適當地戒除誘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性的弱點,那我們看一看具體是怎麼戒呢?是這麼說的: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我們先看少年時。“色”這個話題,大家喜聞樂見,孟子認為“食色性也”,因為這並不是什麼豺狼虎豹,一定要躲著走,“色”也同樣是人類繁殖和存續的基礎。但在少年時不一樣。梁啟超曾經就對這個話題有過一些討論,他認為“少年男女,身體皆未成熟。”還不能控制住自己,容易沉溺於肉慾之樂,而年齡稍長一些,才能更加清醒,適當地控制情慾。
你看,我國的法律不是也有法定的結婚年齡嗎?這正是建立在一個身體和心智都相對成熟的基礎上。曾國藩:“聞色而心豔羨,真禽獸矣。”不是說不能“好色”,而是要以一種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適度剋制自己的慾望。
那麼壯年時呢,精力旺盛,血氣方剛,則要戒鬥。尤其是人到中年,負擔著整個家庭的責任,上有老下有小,不是說你不能出去跟人打架,這當然不能,而是更廣泛地告誡壯年以後的人們,爭強好勝之心應該稍加收斂,意氣用事要不得。
老年時,則戒貪圖。比如鄭板橋就曾經寫過一句詩“由來百代名天子,不肯將身作上皇”,其實我們現在想想當皇帝也是個體力活啊,每天需要起那麼早,但是很少有人肯放手權勢提前做太上皇的,更別提那些死前還在算錢的,比如西門慶,死前還在惦記當官的,比如《官場現形記》,人到老年啊,該有一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通透視角了,許多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身外之物,那能帶走嗎?
可就像孔子說的,有一部分人越到老年越想抓住什麼,錢也好權也好,但難免有力所不能及,最終,被慾望吞噬,失掉了自己的精氣神。
那麼我認為啊,想要做到這三戒,就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只要你抓住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那麼少年的色、壯年的鬥、老年的貪圖就都不會成為你人生的主軸,你自然而然地,就會去控制他們。你們說,是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