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為上個世紀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對我國近現代文學影響甚大。他一生著作頗豐,更是拿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今天推薦一篇收錄於散文集《野草》的文章,《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文章語言通俗簡潔,卻又透徹犀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 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麼!”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 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麼法子呢?……”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麼?但願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先生!”他流著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窩還不如。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溼,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衝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子……”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麼?” “這怎麼行?……” “那麼,你帶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 “先生!你幹什麼?”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開啟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 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 一群奴才都出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後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他趕走了。”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誇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誇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麼……”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魯迅作。
文章以對話的形式,像一出話劇,畫面感極強。文中的聰明人用很好的共情能力,適時地同情奴才,並給予他安慰,奴才只是因這安慰便非常感謝聰明人,甚至在主任誇獎奴才後,他把功勞歸給沒有提任何建設性意見的聰明人。聰明人看似什麼都沒做,卻是最大的受益者。
相反傻子一味的單純的為奴才好,甚至為了幫助他不顧自身安危要去把屋子砸了,但最後不僅被奴才揭發趕了出去,還被大家責罵,貫上強盜的名聲,和聰明人比起來,這真的像一個傻子。
可我們稍微深究一下,聰明人其實什麼都沒做,更沒有主動去幫奴才擺脫困境,可是傻子呢?他一眼便看到了問題的本質,而能夠幫奴才的方法只有為他砸掉牆,為他爭取權益。可是這樣一個為民請命的人最後的下場是被一群他愛的人斥為傻子,趕了出去。
這雖然是一個故事,但寓含了魯迅自己對當時甚至是現在社會人心的深刻洞察,這個傻子何嘗不是魯迅自己的縮影呢?他無懼無畏,要砸掉束縛在人民身上的枷鎖,可是他自己又承受了多少非議呢?
這樣的故事其實不僅發生在那個時代,即使是當今社會,這樣的情況也依然普遍存在,比如在職場中。你好心指出同事工作或處事的問題,想幫助他,可是他呢?卻因事情的失敗或不願意改變而去責怪於你。相反,職場中總有些聰明人,他們問題看得很明白,但是並不會有熱心腸去幫這樣的奴才,而只會在適當的時候鼓勵他,表揚他,最後奴才卻對聰明人非常感激。
看明白了這個故事,你是否更明白了人性呢?在更明白人性後,你時候還願意做那個單純直率,善良的傻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