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陶缸,不裝水也不裝糧,普通人嫌晦氣,文物部門懶得要,最終卻成為國寶中的國寶,這件寶物到底是什麼?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也。
在大多數人眼中,文物應當是那些精美的瓷器,古樸的青銅器,色澤豔麗的漆器,或者璀璨耀眼的金銀器與各種寶石,陶器灰撲撲又普通,看上去就顯得很"不值錢"。的確,如今歷史、考古專家們也的確對青銅器、瓷器等研究更多,但陶器卻並非不值錢,而是因為太珍稀了數量較少,因此才不那麼被人所熟知。
當然,這裡說的陶器不是指進入封建王朝後,普通百姓家隨意吃飯喝水的陶器,而是指先秦時期,甚至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先祖們所使用的,代表著人類逐漸發展進步的陶器,這些陶器所蘊含的歷史意義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多。
那是1978年春節,河南省的一位普通村民李建安趁著年節熱鬧跑去趕集,沒想到卻聽到了一則關於紙坊鄉紙北村的重要訊息——在紙北村的蘋果地裡挖出了好多陶片。
李建安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參加過中山寨大墓群考古,一聽到這些地裡挖出來的陶片,再聯絡到河南古為華夏中心地區,立刻察覺出不一般,連忙趕了過去。李建安來到蘋果地後先是根據陶片拼出了個紅陶尖底瓶,後來又陸陸續續挖出了12個陶缸。
這一共13個陶罐中有一個最為特別,上面繪有彩色的圖案,在地下不知道埋了幾千年依舊能夠清晰看出,這讓他越發確定這些陶缸是寶貝,連忙拉回家中,方便自己之後展開研究工作。
這些陶缸陶罐都特別大,並且在之後的研究中他發現這些陶缸底部的泥土中混有人骨,這讓他的家人覺得非常晦氣,喝令他立刻將這些東西丟走;但李建安卻萬分欣喜,這些人骨證明了陶缸的作用,它們不裝水也不裝糧,而是用來進行甕棺葬的器具。
甕棺葬是一種流行於原始社會的特殊墓葬形式,人去世後不入棺材,而是放入大陶缸中。一般甕棺葬的葬具都是不具有花紋的,但第12件大缸上偏偏刻有鸛魚石斧的花紋式樣,還上了色,這證明下葬的主人很可能是氏族首領,而白鶴跟魚都應該是部落圖騰。
李建安這下子哪裡捨得將這些陶缸丟掉,乾脆帶回了紙坊公社的辦公室。那個年代大家對文物缺乏認知,瓷器或者金銀器還稍微好點,陶器基本上都沒人認識,因此李建安遭到了不少嘲笑,認為他每天搗鼓這些個陶器能賺幾個錢?
李建安懶得與旁人費口舌,這些陶缸哪裡是錢不錢的事,可都是國寶啊!他為此多次找上當地縣文化館。但由於這些地方上的小文化館中的工作人員見識也不多,誰都沒發現出這些陶缸的重要性,屢屢將李建安驅逐。
時間一晃就來到1980年,此時距李建安剛挖到陶缸已有2年多,或許是文化館實在煩了他,也或許是被他的毅力所打動,終於願意接受這13個陶缸陶罐,還獎勵了他5雙白線手套。雖然連個獎狀都沒有,但自覺為國家做了貢獻的李建安內心很是滿足。
同年10月,河南省的專項調查組來到臨汝縣文化館,對於當地挖到的這些陶器進行報告,確定了李建安上交的這些陶缸陶罐是來自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其中繪有鶴魚石斧圖案的大陶缸,更是對我國研究原始社會文化以及社會形態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這批陶缸立刻就被河南省博物館緊急召集去了,之後又送至國家博物館,尤其是那件彩繪鶴魚石斧圖案陶缸,更是成為了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可謂是國寶中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