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來敬重生死,傳統觀念認為人去世後一定要入土為安,唯有樸實的土地可保萬世太平。
古代人在喪葬之事中尤為講究,墓穴的選址、造型,墓中隨葬品的數量、品類等都有特定的說法。
因此對古代墓葬的發掘也成了當代人研究歷史的重要途徑,可以說古墓就像一扇窗,透過它就能窺探千百年前的歷史。
古墓的發掘過程雖然漫長,但有時候會因為充滿離奇和未知而多了幾分神秘,讓人不由得感覺有些刺激,事實上考古專家們曾見到過許許多多奇怪的墓葬。
上世紀六十年代,南京就曾發現過一處奇怪的古墓,墓中有一高齡女性從未婚配,與父親合葬一處,身邊擺著200多粒紅色藥丸。對這些藥丸的成分鑑定之後,專家不禁大罵:其生父枉為人。
第一、古墓中的“大齡單身女”大家都知道古代社會有一陋習甚是為人詬病,在封建觀念的支配下,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男性要比女性尊貴,所以女性一輩子就應該“三從四德”,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總之封建時期的女性,可以說毫無地位可言。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如果一位女子到了該出嫁的年齡還不出嫁,那麼她的命運可能會很慘。
南京城內發現的這座古墓中就有這麼一位女子,經過專家的考證,這座古墓建成於東晉升平三年,也就是公元359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非常悠久。
雖說這古墓已經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但專家在研究過程中其實並沒有遇到很多麻煩,因為古墓的墓誌銘儲存得很完整,墓主人的個人資訊皆可由墓誌銘得知。
“晉故散騎常侍特進衛將軍尚書左僕射都亭肅侯琅琊臨沂王彬之長女,字丹虎。年五十八,昇平三年七月廿八日卒。其年九月卅日葬於白石,在彬之墓石,刻磚為識”。
這是墓誌銘上的一段銘文,可見墓主人是晉代貴族王彬的長女,因為古代女子不能擁有名,所以只能以字來稱呼,因此墓主人便被稱作“王丹虎”。
在對古墓發掘的過程中,專家們都有些疑惑,為何王丹虎會與自己的親生父母葬在一處,按照古代的習俗她理應與夫家人合葬才是。
很顯然答案只有一個,王丹虎雖然活到了近六十歲,但她極有可能保持了一輩子的單身,從未婚配,因此老去後只能葬在家族的墓地。
第二、200多顆奇怪藥丸王丹虎這種高齡單身女性在古代社會比較少見,更何況她出身名門,其父王彬是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按理說想挑個出色的夫婿並不是難事兒。
對此有人猜測,王丹虎可能不是個健康的女性,可能患有傳染病之類的不治之症,所以沒人敢跟她結婚。
不過這種推測根本站不住腳,因為王丹虎去世的時候已經五十有八,在晉代算是長壽,所以她的身體應該是健康的。
王丹虎的單身之謎,一時間讓專家們無從破解,不過隨著古墓的發掘,另一件奇怪的東西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原來,王丹虎的墓中陪葬品頗為豐富,可其中有一樣極不尋常,那便是她身旁的紅色藥丸。
工作人員仔細數來,其數量多達200餘顆,大家都很好奇,這些藥丸究竟能治療什麼病症,值得王丹虎這樣的名門貴族之女貼身陪葬。
透過對藥丸成分的分析,專家最終得出結論,這種藥丸中摻雜著汞、硫等元素,想必它們便是當時人們追求的“長生不老藥”。
晉代人為了追求長生,普遍有煉丹服藥的習慣,王公貴族甚至將其視為一種高雅的活動,連王羲之這樣的書法大家也不例外。
因為金屬不容易被腐蝕,所以他們將其煉製成丹,希望自己也能青春永駐,故而這種藥丸也被稱作“五石散”。
王丹虎的家族中也有服用“五石散”的習慣,其父王彬對此尤為熱衷,而且他不僅自己經常吃,還鼓勵家人們跟他一塊吃。
大家都知道,重金屬攝入量過多的話對人體健康是極為不利的,由此專家推測,王丹虎極有可能因為常年服用“五石散”,而導致生育系統出現了問題,所以她才一輩子保持單身,直到孤獨地離開人世。
結語得知這些紅色藥丸的真實用途後,專家不禁為王丹虎憤憤不平,大罵其父王彬枉為人父,親手毀了女兒的一生。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世界上從來都沒有所謂的“長生不老藥”,即便有也是自欺欺人的把戲,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相信科學,以科學為指引來度過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