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陝西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以其製作精良和複雜工藝為人們所熟知。最近考古工作者發現兵馬俑中的陶俑大多是用模組化製作的,這讓我們又一次瞭解到秦國製陶工業的發展。

陶製品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日用品,之後隨著文明的發展,中國製作陶器的水平也日益增長。不過自從進入殷商時代之後,青銅器開始出現,逐漸取代了陶瓷製品的地位,這讓陶器逐漸不受到人們的重視。

不過兵馬俑的出現,讓我們對於秦朝時期的陶器製作水平有了全新的瞭解,那麼秦朝製陶工業有多先進呢?

上圖——兵馬俑遺址

一、秦朝陶器製作的發展概況

由於秦朝只存在了三十餘年,因此屬於秦朝的陶器文物出土數量也十分有限,基本都集中在關中地區的秦都咸陽以及臨潼秦始皇陵區周圍的秦代墓葬中。不過從這些僅有的陶器文物中,我們也可以大致瞭解秦朝陶瓷製造業的發展情況。關於秦始皇陵,在《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秦朝作為終結了六國亂世的大一統王朝,其在建立之後對於全國的各種制度和行業進行了整合,陶瓷製造也自然也不例外。在如今咸陽阿房宮遺址以及秦始皇陵周圍出土的陶器和磚瓦上,大多有詳細的陶文戳記。這些標記的內容包括:"都"、"都昌"、"左司"、"右司"、"宮皇"、"宮屯"等,這些部門應該都屬於當時被秦朝中央官署直接管轄的製陶作坊。

上圖——秦始皇陵

除了這些官辦的作坊之外,部分陶器很有可能是地方政府管轄的作坊所監督生產的,他們的表面上往往有諸如"咸陽成中"、"咸陽如傾"這樣的戳記。以上這些陶器說明在秦朝時期,大部分的陶器生產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掌控,這也能夠從側面顯示出秦朝大一統制度的廣泛性。

上圖——秦咸陽城遺址

不過除了這些官辦作坊的陶器之外,也有部分陶器和陶俑似乎是出於私人作坊之手。這些陶器上面的戳記多為"鹹鄖裡角"等在工匠名字前註明地區的形式,這足以說明兵馬俑以及秦陵的建設耗費了大量的生產力,而這甚至超出了秦朝官辦作坊的生產能力。

除了陶俑之外,我們還發現了大量陶製用具,它們主要為泥質和砂制灰陶,其中包括炊具和盛儲器,除此之外還有包括陶倉在內的明器。秦代的陶製日用品大多都是採用陶輪成型的,只有少數異形器是透過泥條盤築的方法做成的,這也能夠讓陶器的產量得到不小的提升。

二、兵馬俑陶俑的製作方法

在說起秦朝的陶瓷器成就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在秦始皇陵周邊陪葬坑內的兵馬俑。在三個葬坑中,共有陶俑,陶馬等共8000餘件,它們形態各異,但是整體排列卻異常整齊,代表著中國陶器製作的一個高峰。

上圖——兵馬俑人形陶俑

這些兵馬俑中的陶俑,比例多為1:1製成,因此它們的大小要遠遠大於普通的陶器,這使得它們在製作過程中和其他陶器有完全不同的流程。對於這些陶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它們能夠穩固地站立起來,為了解決這個方法,當時地陶工想到了兩個解決辦法。

首先是將人和馬地腿部做成兩個實心的圓柱體,這讓它們能夠承受陶俑其他部分的重量,不會被壓塌。

其次便是在這些陶俑的腿部之下,放上一塊實心的足踏板,這樣不但可以讓陶俑下半部分的質量增加,降低其重心,還可以讓陶俑和地面的接觸面積增大,使它們的穩定性大大提升。

上圖——人形俑與其足踏板

除了腿部之外,陶俑的軀幹部分多為空心的,這樣可以保證陶俑的重量不會過高。不過這也意味著其腿部和上半身的製作工藝完全不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朝的陶工採取了模組化製作工藝,他們會分別製作陶俑的頭部上半身,腿部以及足踏板,在分別製作完成之後再將它們拼接起來。

這樣的製作流程不但符合陶俑的形制特點,更可以加快其製作流程。對於差異不大的腿部和上半身,可以進行大規模燒製,之後在分別製作其頭顱,這可以加快整體制作流程。

更重要的是,相對較小的模組可以在小陶窯中燒製完成,而整體的陶俑則必須在足夠大的窯中才能完成加工,這樣的生產方式也可以讓咸陽城中的小作坊加入到陶俑的製作中來。

正是因為生產兵馬俑的陶窯有不同的大小,因此陶俑在燒製流程上也有差別。兵馬俑中的陶俑大多都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即先用陶模做出初胎,然後再在上面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這些陶俑中有的是先分別燒製,再進行拼接,有的則是先拼接,再進行燒製,這可能和不同陶窯的大小有關。

秦朝陶工在製作陶俑的時候,對其進行了十分有效的最佳化,讓它們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姿態,並且透過模組化生產的方式,在加快了生產速度的同時,也能夠在其面部等細節上保持一定的差異,讓兵馬俑具有了生動的形態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三、兵馬俑對於歷史研究的意義

現在經過考古發現的兵馬俑主要分佈在三個陪葬坑中,這三個陪葬坑根據其發現時間的先後被分別命名為一、二、三號坑。其中一、二號坑規模較大,三號坑面積較小。在經過研究之後,考古人員認為這三個坑中陶俑的排布是對當時秦國軍隊排兵佈陣的模仿,而這也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瞭解那段塵封的歷史。

上圖——兵馬俑一號坑

首先在最大的一號坑中,有著整齊排列的六千餘具人形俑和部分陶馬,其呈現東西向排列。在坑的最東端是三列橫排武士俑,他們大多手持弓箭等遠端武器,應該是其中的先鋒部隊。在它們後面的是,六千名手持戈、戟等長柄兵器的陶俑,應該是軍隊的主力部分。

在較小的二號坑中,則是一個由步兵,騎兵和戰車三個兵種混合編成的兵陣,裡面有弩兵方陣,戰車方陣,騎兵方陣和混合方陣四個部分組成。二號坑中的陶俑種類比一號坑更加豐富,這也是整個兵馬俑遺址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的面積很小,和二號坑東西相對,呈現出"凹"字形,裡面只有一乘戰車,以及六十餘個武士俑,這裡被考古學家看作是指揮一二號坑將士的軍幕所在。

透過對三個陪葬坑中陶俑的種類和排列順序的研究,我們可以大致瞭解秦朝軍隊在戰鬥中的陣型排布以及武器裝備情況,這對研究古代戰爭史有著極大的幫助。

上圖——兵馬俑中的馬俑

更重要的是,由於兵馬俑在製作上十分精良,因此其中的將士們雖然神態各異,但是大多神采飛揚,騎兵胯下的戰馬也大多兩耳豎立,張鼻嘶鳴,彷彿馬上就要衝鋒出去,這都讓我們看到了秦朝將士們的高昂士氣,這也是他們能夠征服六國的根本原因。

上圖——服飾各異的陶俑

除此之外,一二號坑中武士俑的服裝和裝備之間也有比較大的差距,甚至連他們的甲冑樣式都是不一樣的。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秦國剛剛戰勝六國,其軍隊中可能存在部分六國降卒,而且他們還在使用曾經的裝備。

不過這也讓我們不禁遐想,既然兵馬俑的製作如此重視細節,並且每個陶俑之間都有差異,是不是可以說明每具陶俑的背後都有一名真實的秦軍將士,工匠們是根據他們的面貌製作的陶俑,這才能夠將其製作地栩栩如生。

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參觀兵馬俑就意味著我們和祖先的直接對話,這不禁令人心潮澎湃。

上圖——影視劇中的秦軍方陣

四、 結語

秦始皇陵周邊的兵馬俑作為我國的重要考古發現,其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了秦朝時期陶器製作地發展情況,並且對我們研究秦朝歷史也有極大的幫助。

首先,從製陶技藝上看,兵馬俑在製作上採取了模組化的製作方式,將陶俑分為上身,頭部,腿部以及足踏板四個部分分別製作。這樣的生產方式可以在保持生產效率的同時,讓其擁有個性化的細節,而且也能讓陶俑獲得穩定的形態。而且這些陶俑還展示出了十分精湛的燒製技術,這也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技術水平。

而且兵馬俑的排布可以讓我們對秦朝的兵陣形式有更好的瞭解,其中的武器裝備更是難得的歷史資料。而且這些陶俑在經過精心製作之後,他們都呈現出一種勃勃的生機,這是其他雕塑所不具備的特點。透過它們,我們似乎能夠和古人進行直接的會面,並感受到秦王朝的恢弘氣象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參考文獻:

【1】《陶器:土與火的結晶》

【2】《史記·秦始皇本紀》

1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喜馬拉雅山裡的神秘壁畫,或是外星人產物,它們曾來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