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章的最後一句話。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恆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會引起很多人的誤解。感覺老子就是在告訴這些統治者,讓老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智慧,沒有慾望。這樣就好管理老百姓了。其實不是這樣。
無知無慾是什麼意思?這個“知”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是通智慧的智。大家可能一想那麼通智慧的智,這個字不是很好嗎?為什麼又要讓老百姓沒有智慧呢?
其實這個字是不一樣的。在道德經裡面,會出現很多處的這個知。但是它不代表意義上的智慧。這個字它更多的是代表智巧、智謀。
那麼什麼是智巧?什麼是智謀?
下面一個日月的日,就是代表每一天。上面是一個知識的知。那麼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成為一個智者,想要成為別人都讚揚的人。說你這個人懂得真多,你這個人太有能力了。那麼這個人要怎麼樣呢?每一天都要從外部汲取這個智慧,每天都要學習,每一天都要獲取知識。經過日積月累,這個人就會成為一個智者。
智慧
智和慧是不一樣的。你身上的這些傳承,你內心所萌生出來的一些智慧之光,是由內向外散發出來的。
智它是從外部向內,就是你日積月累的去學習。並且你再把自己知道的知識說出來,它都是對外的,從外部來對外部去。
而慧呢?是從你的內心經過不斷的沉澱,不斷的參悟,這樣從你內心裡面萌生出來的一種智慧之光。
大家還不大瞭解究竟是什麼含義的話,那麼我給大家說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可能大家就能夠理解這個智和這個慧了。
一個成語是急中生智。
一個成語是靜能生慧。
從成語中看,這個字是因為急迫急切的一個事件的到來。為了應對外界事件而不得不產生的一種處理的方式。
甚至只有被壓迫了,而被迫害了一種太急切的一個事件,讓你突然間的就迸發出一種念頭。這是一種智。
還有一種對境外的,而這個慧是靜能生慧,只有當我們的內心安靜清明通達,從而由內向外滋生出來的,一些對自我對於宇宙萬事萬物的這種通透的認知和領悟。這是一種慧。
什麼是技巧呢?什麼是智謀呢?
就是這種技巧的一些心機呀,一些算計啊,這樣的心。如果盛名的領導者能夠使得民眾沒有技巧之心,沒有過分的慾望。然後是那些懷有技巧之心的人,就不敢妄動,使他們不敢妄為。
那麼這個團隊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大家看一看這個智者,其實老子說的這個智者也不是那種大智慧的人。當老子說不知道的人呢,他說聖人說這個智者的時候,是這種懷有智謀的人,有非常技巧性的人。他說這些人就不敢為,為什麼呢?就是說他們有技巧,但是他們不敢去做。因為上面的領導者做的太好了。
如果說我們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一團的正氣。那些有破壞之心的人,他一看大家都非常的團結,非常的友好。他就是想在裡面挑一件事兒,他也不敢挑。不敢動這些心思,那麼就把他這個心給壓下來了。
所以這個正氣一直弘揚,這個團隊就非常的好。所以就則無不治。所以呢,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有時候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不要讓人們有這種技巧之心呢?
如果是一個人有技巧之心,那麼他是不是可以讓咱們這個團體發展的會更快一些啊?
其實可以這樣理解。第一,這裡面這個技巧它不是這種更好的來改造社會,來創造財富的技巧。
老子所說的這個之前他不是這個技巧,而是什麼呢?而是我們為了爭名奪利,相互相進行爭鬥,這樣的一種技巧之心。而不是你這個發明創造的聰明才智。不是這樣的。
第二,怎麼才能使人們沒有這種自強之心和過分的慾望呢?
這個其實是我們更應該來探討的。好的一個事情如果從這個表面上說,如果領導人使你的下屬而沒有這種技巧爭奪的心,沒有慾望。那麼這個團隊就很好管理了。
如果是你是領導者,你是一個團隊的領航人,那麼你學這又有什麼意思呢?
其實老子想要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使咱們對管理的這些群眾能夠不產生這種感極強的心,不產生這種大的慾望。
這個其實才是作為團隊領導者,作為上位者。應該去考慮的事情。最大的根本不是說很無知無慾。當一個事情辦成功以後了,那麼你就會和你的下屬去爭搶自己勝利果實,爭搶這些勝利的光環,爭搶名譽。那麼因為你在上位,你有更多的資源,你可以接觸更多的上層的領導。那麼你會有很多的這種有利的條件,結合你的下屬去爭奪這些光環,去爭奪這些勝利的果實。
下屬是爭不過你的,那麼你的下屬因為爭不過你,他們就會動很多的心思來和你進行作對。從而讓他不可能達到這種無知無慾的心。
作為上位者,你要首先修好自己的心,你要做好自己怎麼來寬厚待人,怎麼來讓來讓你的團隊更加的團結,怎麼能夠做到功成而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