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大智若愚,實乃養晦之術:“大智若愚”,重在一個“若”字,“若”設計了巨大的假象與騙局,掩飾了真實的野心、權欲、才華、聲望、感情。這種甘為愚鈍、甘當弱者的低調做人術,實際上是精於算計的隱蔽,它鼓勵人們不求爭先、不露真相,讓自己明明白白過一生。

在中國古代做人的藝術中,"大智若愚"常被演變為一套內容極其豐富的韜光養晦之術。那些見過大風大雨的"過來人"對老子的名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理解得格外深刻,因而每當身處一些"特殊關係"的微妙場合,或者在面臨生命威脅的緊要關頭,韜晦者無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現代語譯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表現得像是愚者。 世上智者很少,大智之人就更少了。 臥薪嚐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我也不必作多餘的介紹了。越王勾踐曾敗於吳,屈服求和。後臥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成強國。公元前473年滅吳。勾踐是個懂得藏拙的人,被吳國戰俘他不但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休養生息、韜光養晦,準備使自己強大之後給吳國來個措手不及。他成功地滅掉了吳國,但他在臥薪嚐膽的漫長歲月中所吃的苦並非常人能夠忍受的。他或許不是大智之人,但至少他知道藏拙,他確實是“大智若愚”啊!商紂王荒淫無道、暴虐殘忍,一次作長夜之飲,昏醉不知晝夜,問左右之人,"盡不知也",又問賢人箕子。箕子深知"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普其危矣",於是亦裝作昏醉,"辭以醉而不知"。

韜光養晦的典故,大家可能並不清楚。這是《三國演義》中,“曹操煮酒論英雄”,劉備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曹操擺下酒筵來試探劉備的野心,問劉備天下有哪些英雄,劉備列舉了當時叱吒風雲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曹操以手指劉備,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劉備為解除曹操疑心每日親自下地種菜,他本為蜀國皇室後人卻甘於過平民般的生活,他足夠隱忍,有雄心大志又不乏文韜武略,這為他後來成功當上蜀國皇帝做了堅實的基礎。 孫權是個“沉得住氣、變得了臉、彎得下腰、抬得起頭”的人。曹丕、劉備相繼稱帝,他屹然不動,因為他知道東吳的實力還不足以和魏、蜀兩國較量,於是向曹丕稱臣,以收束光芒,積累實力。公元 229 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因為此時曹丕已死,而他的繼承人不足為患;蜀國掌權的諸葛亮又一直主張聯吳抗曹,可以信賴;東吳經過多年的發展,也有了稱帝的底氣和決心。從襯衣到皇袍,孫權用自己的大智大勇,能屈能伸,幫吳國渡過了難關,為其強盛打下了基礎。“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的必要,是顯而易見的了。

平和待人留餘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因為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時機未成熟時,要挺住:人非聖賢,誰都無法甩掉七情六慾,離不開柴米油鹽,即使遁入空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寬大為懷,善哉!善哉!”不離口。所以,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大小遠近,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從而實現理想,成就大事,建立大業。

毛羽不豐時,要懂得讓步:低調做人,往往是贏取對手的資助、最後不斷走向強盛、伸展勢力再反過來使對手屈服的一條有用的妙計。 在“愚”中等待時機:大智若愚,不僅可以將有為示無為,聰明裝糊塗,而且可以若無其事,裝著不置可否的樣子,不表明態度,然後靜待時機,把自己的過人之處一下子說出來,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關鍵是心中要有對付對方的策略。常用“糊塗”來迷惑對方耳目,寧可有為而示無為,萬不可無為示有為,本來糊塗反裝聰明,這樣就會弄巧成拙。

大智若愚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小事糊塗而大事睿智,為人低調而洞若觀火。做人如水,以柔克剛。只有那些以不爭為爭的人,才能笑到最後,成為真正的贏家。低調者更容易成事,無論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萬不可鋒芒畢露。學會低調,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韜光養晦, 才可能贏得整個人生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詩朗誦:蒙古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