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戰國時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急遽轉化的歷史時期,在這社會大變革中,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從不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著書立說,議論政治,闡述哲理,展開思想上的鬥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據史載,當時齊國,曾在齊都臨淄稷下,造了高門大屋招徠賢土,諸子學派多來雲聚,爭鳴蔚然成風,成為戰國時代最興盛的國家。“稷下”的來歷,一說,因齊都南隅有稷山,臨淄在其北側而得名;一說,齊都臨淄西門原有稷門,學宮營造其外,故稱“稷下”。由於史書未載清確切方位,今說法不一。然而,齊國設“稷下學宮”的事實是毫無疑義的。當年各國許多不同學術觀點的學者,不遠千里,前來講學,進行不治而議的自由辯論,人們稱這些人為“稷下先生”。他們各自所集的門徒稱為“稷下學士”。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以稷下學派為中心的諸子百家的學術爭鳴,在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佔據很重要的地位,一向為人所稱道。

稷下學派的歷史較長,早在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時就有養士的風氣。齊宣王時規模最大,達“千有餘人”。見於史冊的主要有宋鉲、尹文、慎到、彭蒙、田駢、環淵、鄒衍、騶爽、淳于髡、貌說、田巴和魯仲連、接子等人,這就是通常說的稷下學派代表人物。跟隨他們的還有一些門徒。先後到過這裡的還有盂子、荀子以及他們的子弟。《史記》記載:“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接子、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學士復盛。”

百家爭鳴,是當時思想戰線上反映出來的各種不同的流派學說互相討論爭辯的異常活躍局面。“百家”表示家數很多,其中主要有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後有孟柯、荀卿為代表),道家(老子李耳、宋衍、尹文、田駢、環淵、接子)、陰陽家(鄒衍),法家(李悝、吳起、商秧、韓非),名家(惠施、公孫龍),墨家(墨翟),縱橫家(張儀、蘇秦),雜家(呂不韋),農家(許行),兵家(孫武、吳起、孫臏)等。這一時期在思想戰線上出現的百家爭鳴,對活躍我國學術思想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學術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它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前進,對我古代文化的繁榮昌盛從各個方面都作過重要貢獻。荀子“禮從俗”的思想,對東夷文化的興盛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他那“人定勝天”的樸素唯物史觀,不僅推動著齊國政治經濟和文藝術的發展,而且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光輝。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貴氣節,是中國社會風尚、精神文明的精華和優秀,這種氣節,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所繼承。因此,諸子百家思想中的積極意義的一面,值得我們借鑑和發揚的。

4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散文詩:誰不曾在季節裡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