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根據生活對文字進行了一系列的組合和歸納,並賦予其特殊的含義,最終形成了一些經典的句子和成語,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當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是很好的朋友的時候,他們會將其形容為“與子同袍”。

而這四個字出自《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而在這裡面,還包括了“與子同裳”,他們原意都是表達戰友之間的相親相愛。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詩經之中說的是“與子同袍”、“與子同裳”,卻不說“與子同褲”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那個年代,根本就還沒有褲子。

中國的褲子起源於西北地區,大概在三千多年前的時候,新疆地區便出現了和現在沒有太大區別的合襠褲。而這樣的說法是有證據的,比如人們在考古的時候就發現了一些唐俑,它們或出土於新疆、或為黑人、崑崙奴的形象,共同點便是穿著褲子。

然而,在當時的中原,其實人們並不穿褲子。在石器時代的時候,中原地區的人一般都是用一整幅織物包裹住身體,不加裁剪,此時的他們連袖子也是沒有的,更別提褲子了。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如此簡陋並且不保暖的衣服,卻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之久。

到了《詩經》所處的時代,人們一般都是“上衣下裳”,也就是說,無論男女,人們一般上身穿交領窄袖短衣,下身穿飄逸的裙裳。根據沈從文先生的考證,穿長裳是當時上層人物的特權,而到了“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底層人們為了更加方便的勞作,於是便穿上了最原始的褲子,它們一般前面連腰,而後面是開襠的,與如今的褲子還是有著巨大的區別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經常有走光的風險。

到了唐朝時期,與我們如今相似的褲子才真正進入到了各層階級,為男女老少所共同接受。但是有趣的是,到了宋朝的時候,開襠褲又重新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人們追捧的存在。試想一下,即使兩個人感情很好,大概也很難一起穿開襠褲吧。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沒有出現“與子同褲”的說法。

經過了時代的變遷,歲月的發展,褲子也成為了如今我們的必備衣物。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很容易便產生了“穿一條褲子長大”的感情。由此也不難看出,文化的發展是永遠離不開現實的,它們往往反映現實,但是卻高於現實,並因此而能夠為後世的我們所引用。

參考資料:

楊伯峻:淺談《詩經》,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

錢念孫:《中國文學史演義》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河湖明珠:大美王營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