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古人用它來寄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情懷,體現著文化的美。
古代詩人似乎給後人留下了神秘的印象,人們總是以為他們十分嚴肅,渾身上下透著文人的氣質,要麼就終日惆悵,坐在鄰窗的木椅上,望著天望著雲作詩,那些主題是詩人畫作的也一樣,裡面的人似乎都遠遠地望著某處,滿臉的悵惘。但實則不然,詩人也有活潑的一面,也會做出些滑稽的舉動,寫些俏皮的詩。
詩人間也存在著"塑膠兄弟情",筆者在下面總結了一些有趣的古代詩人小故事。
一、我為你揮毫作詩十餘首,卻聽你豪言放歌贊他人
這是李白和杜甫的故事。熟悉二位的人都知道,李白,人稱詩仙;杜甫,人稱詩聖。兩位詩人可謂人中龍鳳,所作詩詞千古流芳。他們的故事得從一次見面說起。
杜甫32歲時考進士不第,他遊歷四方,在洛陽遇到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這兩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見面了,杜甫對李白十分敬佩,視李白為自己的偶像,二人見面後,更是一拍即合,一起去遊覽名山大川,這次相遇讓杜甫久久難以忘懷,他真心視李白為知己,在一生中寫了很多首詩贈與李白,比如《飲中八仙歌》《贈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
杜甫的詩從秋天冬天一直寫到春天,他是真的敬佩李白的才華,甚至在夢中都看到了李白的影子,不過李白似乎並不怎麼領情,所作的詩全是誇獎其他人的,彷彿他和杜甫之間只是一段"塑膠友情"。
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李白視杜甫為摯友,也曾寫詩向杜甫表示思念。李白也寫過"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也寫過"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實際上,如果深究這段"塑膠友誼",可以發現李白不給杜甫寫詩是有原因的。
在安史之亂後,李白從一個得到皇上賞識的"大紅人"變成了被流放至偏遠之地的階下囚。身份的快速轉換讓李白萬分鬱悶,此時的李白因被流放而無暇顧及其他瑣事,同樣的,李白也不希望自己的故人杜甫牽扯進來,安史之亂後,杜甫給李白寫詩是因為崇拜,因為重視他們間的情誼,而李白不再回應則是因為害怕連累杜甫,也是因為重視他們的友誼。
二、天各一方,斷不了書信幾行
這是文與可與其從弟蘇軾的故事。大部分人認識文與可是在高中語文課本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不過也是學過就忘了,並沒有把他當做什麼特別的人物來看待。
但我們所熟識的詩人蘇軾對文與可評價頗高,蘇軾曾說:"亡友文與可有四絕,詩一,楚辭二,草書三,畫四。"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著名畫家、詩人。好畫竹,宋人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中,說文同所畫墨竹"富蕭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
文與可是個有趣的人,他不僅愛好畫竹,還在竹林中不斷探索,最後自創了一道獨特的吃筍方法——在竹林裡找到新鮮的筍,把落葉掃至筍邊,直接點火煨熟,現場煨現吃,這樣做出的筍甘鮮美妙。
他和蘇軾是表親的關係,不過也是聚少離多,不過二人間書信不斷,俏皮詩也寫過不少。蘇軾曾給文與可寫信,說"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這句話的意思大致是"想來你這清貧又饞嘴的太守,已經把渭川千畝竹林中的筍都吃遍了吧!",文與可當時正在洋州做官,看到信的時候剛好和妻子在竹林中吃筍,當場笑到噴飯。
文與可在洋州做官時,被當地計程車大夫追著要求畫竹子,文與可因此寫信向蘇軾抱怨,還說:"我最近告訴他們,我墨竹一派在彭城,你們想要畫的話就去那裡要吧!這樣做襪子的材料(指士大夫寄過去讓文與可作畫的絹布)就要彙集到你那裡了。"
信的末尾還寫"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意思是"我要是得到了一匹鵝溪絹,我願意畫出一萬尺高的竹子來給你"。然而這個小小的玩笑馬上被蘇軾戳破:"畫那麼高的竹子,要用絹二百五十匹,我知道你就是懶得動筆,只想要絹罷了。"
不過後來文與可給蘇軾畫了篔簹古堰竹,說:"這竹子雖然只有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
後來聽說蘇東坡到杭州做官,文與可也特地寫信:"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告訴蘇東坡"禍從筆端出"。
後來文與可去世,蘇軾痛失知音,又看到文與可贈與他的篔簹古堰竹,更添悲痛。
以上就是筆者總結的兩個故事,實際上,古代的詩人也會有互相開玩笑,作詩取樂的可愛一面,即使道路坎坷,有趣的靈魂總會相遇和相互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