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古代的一塊稀世寶玉,也就是秦昭王要拿15座城換的那一塊。它先是害得卞和丟了兩隻腳,即倒黴蛋遇上了兩個混蛋楚厲王和楚武王,隨後是趙惠文王和秦昭王及藺相如的嘴臉。完璧歸趙,其實歸還的永遠是物,不是人心。寶貝這東西太摧殘人了,害人不淺,該質疑寶貝還是人?
這塊玉的來歷,非常悲壯。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得到一塊璞玉,獻給楚厲王,厲王認為是頑石,砍了卞和的左腳。後來又獻給楚武王,還是認作頑石,又被砍去右腳。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在荊山下哭,楚文王問清了原委,叫人加工那塊璞玉,果然是塊美玉,於是叫“和氏壁”。
“和氏壁”與血淋淋的“兩隻腳”,不光悲壯,也充滿悲哀。卞和你要幹什麼呢!價值連城,無價之寶,按當時的慣例,說白了,擁有者想討一個好價錢或以此為媒切入仕途,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那會兒的仕途還沒有科舉考試,選拔人才,而用人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以世襲為主;二是憑勇打仗;三是耍嘴遊說;四是獻寶。
很久以前的卞和,也許是純樸的。他知道這塊玉不一般,想把它送給識寶的人,一是換點錢,二是弄個一官半職的。這愣種以為當權者都識寶,結果偏偏遇上的是楚厲王和楚武王,兩個不識貨又易犯大頭病的主兒。你敢騙我——大王!老子天下第一的大王,且容你騙!推出去,砍腳。
老實巴交的卞和,你幹嗎要拿著一塊不曾雕琢的玉石,去亂闖,還獨獨選那些不識寶不識人的昏君,一而再、再而三的,行麼!手法之簡單,魯莽,不懂藝術,豈不是活該的倒黴。當然,用今日的思維去臆斷卞和的動機,有失公允的。不過,卞和失去的兩隻腳,還是有意義的,揭示了“識寶難、識人更難”的道理,這也是韓非子寫這和氏璧的真實用意。人是最高階而又複雜的靈長類動物,心裡裝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人之初,心本善,只能是理想的狀態和說法。寶貝這玩意,遇上人,狐狸尾巴總是不經意間就會露出來。卞和的玉石最終被楚文王識得,經玉工雕琢,成了稀世寶玉和氏璧,楚國的國寶,深藏不以示人。但再珍貴的國寶,在不同人的手裡是不一樣的。後來失落得連美女都不如,楚國用和氏璧到趙國兌換美人了。趙惠文王得了和氏璧,卻又被秦昭王惦記上了,於是就有了“完璧歸趙”的經典故事。人的本性和尊嚴,在一塊玉面前,薄得如一層紙一樣,一捅就破。堂堂的秦昭王表現又是如何?
秦昭王聽說和氏璧到了趙國,這個60多歲的老男人,早已過了對美女感興趣的年齡,卻對稀世珍寶貪得無厭起來。他派人送信給趙惠文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兌換和氏璧。由於秦國強大,趙王背不住這天大的好事誘惑,心裡既想要十五座城,又怕白白受到秦國的欺騙,更怕如果不給招致秦兵打過來。趙王同廉頗一商量,決定讓藺相如辦這件事。
秦昭王接過藺相如遞上的和氏璧後,左看右看,前看後看,就是不提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的事。這時,相如看透了秦王的嘴臉,於是對他說,這寶貝上有個瑕疵,我指給你看看。秦王就把和氏璧還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拿到寶貝,對秦王說,你齋戒五日,好好洗洗澡,以示對寶貝的尊重和膜拜,然後我把和氏璧給你。老男人秦昭王對和氏璧早已“跪”了,於是一切照辦。五日後,準備取和氏璧時,相如告訴他,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相如想:你能騙我,我何不誆你!這世界就剩下欺與詐了,幹嘛還講誠與信。這才應該是完璧歸趙的底色。
從卞和的悲劇到完璧歸趙,一路過來,有沒有“狗咬狗,圓圓轉,一嘴毛”的感覺,各式心態,各種嘴臉,只能說是人性的悲哀!至於和氏之璧,是傳世之寶還是傳國玉璽,什麼樣子?無從考證,反正是物。完璧歸趙,歸還的永遠是物,而不是人心。寶貝帶來或引發的,絕大多數是人性之惡!這一點,當警惕。(文/蔡駟 ) (圖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