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民俗專家富察晨楓先生繪圖儲存下來很多老物件資料,這裡介紹一部分。
幾千年農村常用的交通運載的車具,現在看不著了。
大鐵車
花姑涼車
這是過去幾家共用的轤轆把井,現在農村都已經通自來水,故基本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柳條編織的大笸蘿,過去是日常生活用品,現在幾乎看不見了。
滿洲是漁獵民族,但歷史上很早就有農耕,所以發明了一套適合本地特點的農具,在早己淘汰的種地器材――耲(音懷)棚。
糧倉。現在的“倉房”“倉庫”都是因它(木倉)而得名。
這些播種器叫“點葫蘆”,現在不僅很少見到,就是知道這農具的都是上歲數的人。
扣小雞的“雞罩”,扣住後,使小雞不亂跑。現在很少有人用了。
“棒槌”是實心的,現在東北話說這個人沒心沒肺,就叫棒槌。是從實在引申來的。它是用來槌衣服和被褥的。
馬蹄表,一般上點年齡的人都見過,可是這個掛鐘卻是看見過的人很少,它利用重錘代替發條,使鍾執行。
這個叫“留聲機”,唱片灌製聲音時透過唱針在唱盤細細的凹紋發出聲音,再經過電子管放大器或半導體放大器將聲音放出。七、八十年前人們叫它“洋戲匣子”。
這叫“鐵皮鎖”,結構簡單,防盜效能差,甚至用鐵絲都能將它開啟。
《豆油燈》以豆油為燃料放入碟狀容器,用棉花捻成條狀放入燈碗內點燃用來照明,其它三種分別叫罩燈、洋(煤)油燈和桅燈(也稱保險燈)。
“坯模子”用黃土與草切成小段和成泥放入坯模中幹後用來砌牆,梯型坯模脫成的坯是砌圓型煙囪的,另一個是三條腿圓凳。
電子管收音機在世上存留不到百年,後被半導體管收音機取代,半導體管後來又被積體電路取代,吐故納新是世間的一個準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