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不發達,很多人認為印度已經是天的西邊了。古代中國人去印度都要沿著絲綢之路西行,然後走到一個比西域更遠的地方,人們就把那個地方當成了“西方世界”。公元十六世紀,明朝人吳承恩創作了神話小說《西遊記》,西天取經的故事從此在中國家喻戶曉,其實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公元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法師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遊學取經。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最後到達了印度。
現在的位置是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它始建於公元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戒日王建立本寺,歷代屢加擴建,才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與佛教最高學府。公元12世紀,那爛陀寺已被戰火毀滅,只留下一處面積約一平方公里的遺址公園。
那爛陀寺名字由來有二個傳說,第一個傳說是伽藍之南庵摩羅林有個深池,池中常有龍出沒,那條龍的名字叫“那爛陀”,所以寺院以那龍的名字定名“那爛陀寺”。第二個傳說是:如來在很久很久以前修菩薩行時,當初為一個國家的國王,曾在那爛陀寺所在的位置上建立都城,如來菩薩那時候樂好佈施,德號“施無厭”,起名“伽藍”。
相傳,那爛陀寺當時規模宏大,曾有九百萬卷藏書,玄奘法師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翻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三卷,《一百五十贊佛頌》一卷;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