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雖不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那般愛好研究者那麼多,卻也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之作。

但是,我們知道《水滸傳》講述的是梁山好漢起義造反之事,為什麼書名叫做“水滸”呢?“水滸”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水滸”之義,是我們讀懂《水滸傳》的一個關鍵所在。要明白“水滸”一詞,要從字面含義、典故含義、文化三個層次來理解。

字面含義

“水滸“一詞的字面含義最為簡單。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水邊”的意思。

何為“滸”,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滸,水厓也。”《爾雅·釋丘》也說:“岸上滸”。

而在《詩經·王風》中,也有“在河之滸”的句子,說的也是水邊。

因此,從字面意思來看,“水滸傳”的意思,就是“水邊的故事”,也就是指水泊梁山。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水滸”之“水邊”之義,並沒有把“梁山”的含義包含在內。還要弄明白“水滸”的典故意義。

典故含義

使用典故,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特點。典故可以把一些複雜的含義,濃縮在簡單的幾個字之中。

在書名中使用典故,暗含書的主旨也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清代袁枚有《子不語》一書,“子不語”出自《論語》。《論語》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讀到書名“子不語”,我們就可以推知書中所寫是“怪力亂神”之事。

而“水滸”也是有典故的。

我們要弄明白《水滸傳》中“水滸”的含義,就要找到“水滸”的出處,明白它在原始文獻中的含義。

“水滸”一詞,出自《詩經·大雅·緜》: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古人在寫詩、作文、命名、交談等等行為過程中,引用“詩書”(這裡的“詩書”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詩經》和《尚書》,兩部儒家經典),是一種最典雅的文化行為,所以我們會在古典文獻中看到很多“書曰”“詩云”。

《緜》這一篇記載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dǎn fǔ周文王的祖父,後被尊稱為太王。)——率領周人從豳遷往岐山周原,開國奠基的故事和周文王繼承古公亶父的事業,維護周人美好的聲望,趕走昆夷,建立起完整的國家制度,歌頌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一部周人的民族史詩。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遭遇強悍遊牧民族昆夷的侵擾,促使古公亶父舉族遷移。《孟子·梁惠王下》記載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幣、珠玉、犬馬,均不得免,乃“去邠(bīn,同“豳”),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從之者如歸市”。全詩以遷岐為中心展開鋪排描繪,疏密有致。長長的遷徙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從《孟子》所載來看,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徙之時,是翻越梁山的,因此《緜》中“率西水滸”之義,隱含著“梁山”。這才是這部小說得名“水滸”的真正含義。

文化含義

此外,水滸所指的水邊,在含義上也與“朝廷”相反,形成了“在野草莽”和“在朝為官”的對立。所指的就是,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的好漢英雄。

《水滸傳》描寫了一批“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未能“酷吏貪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卻被奸臣貪官逼上梁山,淪為盜寇。接受招安後,這批“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勳於國”的英雄,仍被誤國之臣、無道之君一個個逼上絕路。

全忠仗義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側、在干城心腹,而在水滸草野,最終又被不忠不義的社會所吞噬。

明白“水滸”與”朝廷“的相對含義,才能夠更好的明白《水滸傳》的悲劇。 #水滸傳##國學#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對它修復時,意外找到了5萬多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