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菜根譚》七三、正義路廣,欲情道狹
天理路上甚寬,稍遊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慾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荊棘泥土。
註釋
天理:本指天然之性,但是從宋朝以後對天理一詞的解釋就趨於分歧,其中最權威的是朱熹在答何叔京書》中所說的“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稱,仁義理智便是天理之件數”。此外,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也有“天理雲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繫人之情,而無不得其平是也”,這兩種學說已經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此外《禮記.樂記》篇中也有:“好惡無節 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注‘理尤性也’ ”
遊心:遊是出入,遊心是說心念出入在天理路上。
人慾:人的慾望,據《禮記.樂記》篇:“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疏:‘滅其天生清淨之性, 而窮極人所貪嗜慾也。,”
寄跡:立足或踏腳的意思,例如陶淵明有“寄跡風雲,實茲慍喜”的詩句。
荊棘泥土:荊棘多刺,因此用於比喻坎坷難行的路或繁瑣不好辯的事,又引申為艱難困苦的處境,據《後漢書.馮異傳》說:“為我披荊棘,定關中。注‘荊棘榛梗之謂,比喻紛亂。’”泥土是汙濁,范仲淹文中有“泥土軒冕”。
大自然中的道理就像一個寬敞的大路,只要人們略為用心探討,心靈深處就會覺得無邊遼闊豁然開朗;人世間慾望就好像一條狹窄的小徑,剛一把腳踏上就覺得眼前全是一片崎嶇不平的泥路,只要稍一不小心就會把兩腳陷進泥淖中。
評語
凡是能合乎天理的大道,隨時隨地都擺在人們面前供人行走,假如世人都能順著這條光明坦途前進,那他們的胸襟自然恢宏開朗,如此,自己也會覺得前途光明遠大。
反之,假如世人的內心都充滿了物慾,而物慾的道路卻是非常狹隘的,人一走到這條路上理智就遭受矇蔽,於是一切言行都受物慾的驅使,前途事業根本不必侈談,就連四周環境也佈滿了荊棘和泥土,只要往前走一步就會弄得滿身汙濁,久而久之自然會越陷越深,使人墜入痛苦深淵無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