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20年的創作生涯也就沒有長篇小說。魯迅大概也不會想到,他死後,他算不算一流小說家,是不是文壇大師,能不能稱為世界級文豪,都因他沒有一部長篇小說而爭論不休。
魯迅沒有長篇小說成為否定魯迅文壇地位的一把標尺。王朔如此,李敖也是如此。儘管這兩人也起過爭執,這件事卻看法一致。
魯迅沒有長篇小說,就不是大師?李敖抨擊魯迅,有三條:第一條就是魯迅沒有長篇小說,不能稱為文學家。李敖在《魯豫有約》一期節目表示,自已是有幾個長篇小說的,能拿出來,讓人知道這是長的,這是好的。言下之意,自己怎麼也比魯迅強。
有沒有長篇,當然不能成為是不是文學家必要條件。但李敖這話,也不是完全無理。魯迅所處的時代,世界文學主流已經講求鴻篇鉅製,凡大作家,都有一二代表長篇。卡夫卡、普魯斯特、馬爾克斯莫不如是。就連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歐·亨利、莫泊桑也有長篇。時代趨勢已是如此。莫言也說,長篇小說的容量和恢弘氣勢是短篇沒有的。
李敖抨擊魯迅的第二條,是將魯迅的小說,又換成了雜文。高曉松說,魯迅先生確實是近現代雜文第一人。雜文創作浸染了魯迅更多的心血,也承載了魯迅更多的思想,魯迅的創造力和鮮明的個性,也更多地呈現出來。
但李敖一句話就給否了:“魯迅的雜文寫得不好,為什麼不好?他的雜文裡面沒有料,你把他那種感情的語言,煽動的語言,悲憤的語言,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語言,都把它像篩子一樣把它篩掉,剩下什麼?剩下什麼都沒有了。”
這是說魯迅雜文只有情緒,沒有沉思,缺乏深度?《燈下漫筆》、《紀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為了忘卻的紀念》這些中學時代語文課本上的雜文,至今都有印象,怎麼就“什麼都沒有了”?國人一句普通的日常用語“他媽的”,也能寫成一篇《論“他媽的”》,由現象到本質,盤點細扒,精心考據,由表及裡,活畫出國人心理層面的同時,諷喻社會,怎麼就“雜文裡面沒有料”?
感覺李敖大師出言有點草率。再說了,他自己的文章,情緒化的東西又有多少?對龍應臺、對柏楊一寫幾十萬字針鋒相對,林青霞就表示不喜歡。大師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了無謂的事情上?
最後,李敖大師說,魯迅的文章半文半白,又受日語語法影響,是不成熟的文字。也就是說,魯迅白話文不是成熟白話文,李敖大師又是如何評價自己的白話文呢?“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為了這個前三,第一個就要扳倒魯迅,旗幟倒了才好再豎新旗。但問題是,推倒了魯迅,李敖就是白話第一人了嗎?要知道,五四那批人裡,白話文寫得好的並不少,朱自清、周作人、林語堂哪個不是獨具一格?就是臺灣,也還有白先勇、林清玄、余光中等人。
除了以上三點,李敖先生還曾表示,“魯迅寫了700萬字,我現在80歲,寫了2100萬字,我現在的著作是魯迅的3倍”。這就有點無語了,大師難道連文章字數都要自嗨?不知大師是否瞭解,2100萬字,在網路文學世界,也就夠兩個網文而已。
為什麼魯迅先生沒有長篇小說?一,忙於針砭時弊,精力大都消耗在了與對手的短兵相接上。從他開始創作起,各種論戰幾乎沒有停過。特別是生命最後十年,也是戰鬥色彩最濃的十年,已經幾乎不寫小說,雜文為絕對主要文體。魯迅一生,雜文創作佔到他文字創作的80%。
二,長篇小說創作,是對精力的極大消耗,很多人創作長篇,都是閉門謝客,杜絕外界干擾。
這些都足見寫長篇小說是嘔心瀝血的事。大作家歌德也說,“如果你腦子裡老在想著寫一部大部頭的作品,那麼一切都得推開,費大力之餘還要有安靜的生活環境。”
魯迅有沒有這樣能令他安靜的環境呢?彼時的中國,自然是沒有!
三,魯迅的心腸是極熱的,他的文學創作目標,一開始就站在了所有人之上:喚醒鐵屋子裡熟睡的人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就為了單純的創作,對世界不聞不問,何況是那樣動亂的時代。
事實上,當時胡適等人就要關在屋子裡整理故國,魯迅就對此有過尖銳的批判。他不能做到對眼前的現狀熟視無睹。
魯迅先生有過至少3個長篇小說的創作計劃,都流產了魯迅生命最後10年,為何全副精力都撲在雜文上?除了這種文體針砭時事,易於生髮,極適合戰鬥的需要外,“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誰還有這許多閒工夫,米賞玩琥珀扇墜,翡翠戒指呢。”(《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
也就是說,對於中國存亡之危局,實在無法坐視,如夏承濤評價辛棄疾“肝腸似火”。這與創作長篇所需的安穩氛圍和平和心氣顯然不搭。也就是無此環境。
但即便如此,魯迅也還是有過長篇小說創作計劃,而且至少是三個長篇的計劃,但都限於時局、精力或經歷不到,未能完成。
就在魯迅病逝的當年,據馮雪峰迴憶,魯迅就有打算,想寫一部反映中國四代知識分子生活、命運的長篇小說。但幾個月後他就病逝了。
之前,1932年,魯迅從陳賡那裡聽了很多紅四方面軍反“圍剿”的革命事蹟,就決定寫一部《飄落的紅雲》,資料都收集好了,終因缺乏前線經歷作罷。
更早一些,1924年,魯迅就有過寫成長篇歷史小說《楊貴妃》的計劃,卻在西安考察一番後,發現西安已不是心中的西安,靈感全被破壞了,《楊貴妃》寫作計劃也就擱置了。
魯迅沒有長篇小說,這是現代文學的遺憾,卻不能成為其是否為大師的判斷標誌。契科夫、博爾赫斯照樣是世界文壇大家。我們應該看到,魯迅沒有敷衍一部毫無價值的長篇小說,為了長篇而長篇,這反而是對長篇文學的尊重。
這些年一窩蜂地寫長篇出長篇,乃至於文學形成了長篇的壟斷,所謂“揚長避短”,事實上好長篇又有多少呢?遲子建說大都是泡沫。
套用郭敬明一句話,沒有長篇小說,可以是文學家,也可以是大師,王朔、李敖可以不同意,但也請允許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