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們對三四十年前的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知道不多。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文學藝術經歷了短暫的復古之後,在九十年代初進入武俠時代,又在2000年前後隨著網遊的興起進入科幻時代,2010年前後進入了戲說、穿越、靈異、N奶和顯富等超虛幻時代,作者們都成了真正的坐家,全坐在家裡想就出作品了。有些作品還是電腦克隆,用不著人寫,作品和作家的產出比喂激素養雞場的產蛋還快。所以,近四十多年來的文學作品很少有時代特徵。後人寫中國文學史可能把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七年到二千○二十七年稱為“文化空白期”。所幸還有極少數具有時代特點的文學作品在這個空白期問世,長篇小說《愛河向東流》便是其中之一,如同荒漠中的奇葩。
下面我們看著這本小說裡保留下的一些珍貴歷史片斷。
“趙長青上街買菜。他在街上轉悠了大半個上午,買齊了東西:五斤豬肉是厸飯店勻的.……價錢最貴的鴨綠江鯉魚,買了條六斤重的,每斤一角五分錢。三分錢一斤的河蟹買了半水桶,一分五釐錢一斤的大個兒海螺買了一花筐。還買些青菜。”
這段描寫的可貴之處是一些食品寫上了當時的價格,那是中國在世界六十年代末的基礎物價。後人會想到是這樣的低物價和全民義務教育、公費醫療造就了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人口高峰,也能發現那時的自然資源還是相當好的。
“剛插隊的時候,頓頓吃苞米麵大餅子、苞米粥,都吃不下去,每日三十斤糧吃不了。幾個月以後,身上油水靠幹了,三十斤糧都不夠了,飯量特別大。……偶爾有個死豬、死雞、死驢死馬,大鍋燉了都搶著吃,什麼安不安全健不健康的沒人管那個。……少輝成年累月一身破爛兒,頭上一頂開了花的軍帽,兩撇青年胡。雖然才二十歲,說四十歲也不多。”
這一段是寫知青下鄉時的情景,算是寫實。我始終認為知青經受的鍛鍊,是他們這一代人創造後來的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很敬佩知青,他們是偉大的、無私的一代,是毛主席的戰士。
“八十年代的渝川大概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天氣還沒到熱的時候,雖然竹子花草都青枝綠葉的,可感覺還是冷颼颼的,而趕時髦的姑娘媳婦們已經穿著短褲和開胸很低的背心上街了。一對對情侶,挽著手臂搭著肩走在大街上,不時來個熱吻,旁若無人,……。”這一章對重慶八十年代街景的描述非常詳細,很難得。估計現在重慶人自己都不知道八十年代重慶是什麼樣兒了。
書中對八十年代武漢小旅館和瀋陽集體宿舍的描述,真實、詳細而精彩,後人如果不看到這樣的描述,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出來當時的實際狀況,可以說是珍貴的史料。
限於篇幅,就寫到這兒吧!希望今後看到更多有時代印記的作品面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