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適合誰讀?
如果你正在進行自我探索,經常感覺不幸福、或者疲於人際關係、對生活感到乏味,那麼這本書或許可以幫到你。
這本書評價如何?
豆瓣8.6分,也是我2019年最喜歡的一本書,給了我莫大的幫助。
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簡單來說圍繞著人際關係和自我察覺兩大主題來講。
但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本書採用哲人和青年對話的方式,一層層鋪墊、展開問題,把阿德勒錯綜複雜的心理學與實際相結合,通俗地表達出來。
讀了這本書,我有什麼改變/收穫?
太多我沒想明白的問題,書裡都給出了答案。已經開始下意識地進行課題分離。減少了一些因為別人的看法而產生的煩惱。下面和朋友們分享這本書對我觸動比較大的3部分:
接納自己
去年考研結束的時候,朋友在我便籤上寫了一句話:希望未來你能取悅和接納自己。
我知道他口中的取悅,肯定不是讓我給自己買包包和化妝品,那具體是什麼,我不知道。
一直到今年9月份,有天晚上和男朋友在散步,我趁著夜色在那瞎蹦躂,他說:以後你該吃吃,該喝喝,這樣才舒坦!想做啥就做!想買啥就買!這句話聽起來無足輕重。
但那一瞬間,我明白了什麼是取悅自己。
我一直都個非常擰巴的人,經常和自己過不去,總在為難自己。
比如:聞見路邊烤串的香味,特別想吃,但我就不吃,因為在減肥。假設沒忍住吃了,也會非常後悔,只會不停的責怪自己。
想吃卻不吃,慾望沒有得到滿足,慾望長時間得不到滿足,人會很壓抑。
吃了還指責,內心開始充滿內疚,而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像上面這樣讓自己陷入兩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並且,我還經常給自己設限,不允許自己做很多事情。
比如:不能喝飲料,不能晚睡,必須早起,今天必須做完.....乍一聽,這不挺好,很自律嘛,其實是多麼的冷酷無情沒人性啊。
所以,我活得一點都不痛快。
除了不會自我取悅,我還不會接納自己,經常自我攻擊,不喜歡發脾氣的我,不喜歡週末什麼都不做的我,不喜歡缺少耐心的我.......
過分的關注缺點,過於的自我執著,這讓我很痛苦,情緒波動也很大,看到書裡的一句話,直接哭了:
我甚至都不敢在人前開個小小的玩笑。自我意識總是牽絆著自己、嚴重束縛著自己的言行。 我的自我意識根本不允許自己無拘無束地行動。
是的,我總是不自在,總是小心翼翼,不敢露出本真的自己。
明明做不到,還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我可以”,這不是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是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作者在書裡提到,要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是呀,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些性格缺點確實很難改變,但還有很多事情可以改變,我應該少關注“無法改變的”,多關注“可以改變的”。
接受現實的“這個我”,然後對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這就是自我接納。
課題分離
除了自我接納,這本書還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別人怎麼看你是別人的人生課題,你怎麼做是你自己的人生課題,但人們經常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混淆。
比如找工作,這本是孩子的課題,但父母親戚總是要干涉,導致了矛盾的發生,作者說: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第一次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驚呆了!原來人際關係的矛盾是我們總想去幹涉別人,或者我們的事總被別人干涉。
這讓我想到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虛榮心以及支配欲。
也就是說,他們這麼做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正因為察覺到了這種欺騙行為,孩子才會反抗。
這兩年,我問過很多長輩一個問題,我說:“叔叔/阿姨,您這輩子還有什麼願望嗎?"
他們的回答出奇一致:看著孩子過的好就行,這聽起來偉大又無私。
我不是很理解,繼續說“您沒有自己的願望或者想做的事嗎?他們又給了統一回答:孩子就是我的一切。
就像作者說的那樣,父母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隻考慮孩子,而當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
期待和認可
說到期待,我經常對自己說“不要去期待,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因為有期待,可能會對戀人的行為不滿、朋友的禮物不滿,父母的愛不滿.....
這種想法有點類似於因為怕受傷就先把自己裹起來,作者說,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相對於不滿,更應該學會分離人生課題,他怎麼做是他的事,你怎麼做是你的事。
明白別人不是按照你的期待而活,憤怒和失望就會變少。
那人究竟為什麼要尋求別人的認可呢?
希望被認可,這背後的動機是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從而證明自己是有價值、有能力,值得被愛的。
面對從小到大幾乎沒表揚過我的父母,我內心渴望得到他們的肯定,那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
那如果按照這條路繼續往前走,不知不覺間就會把自己的希望和父母的希望重合在了一起,甚至你會以為那就是自己希望的。
但如果工作、結婚這件事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去做,那會相當痛苦吧,如此你就捨棄了自我,活在了別人的人生中.
倘若,自己都不敢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你而活呢?
看完這本書,我禁不住打了一個寒顫,如果我沒想著改變、沒看到書裡的這些內容,我未來會走向哪裡?
其實是可以預見的,是我最不願、也是正在逃脫的生活。
最後,判斷一本書好與壞,可能在於這本書能給人多少新思考和改變,再翻起時,會不會又有新的感受。
剛開始讀這本書時,我以為《被討厭的勇氣》是勇氣被討厭,讀完發現是,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討厭。
“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最美的光彩,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
寫在最後:
這篇內容是我在2019年11月22日寫的,一開始就提到看完這本書,我有3個變化:開始課題分離、少了人際關係的煩惱以及對一些事情有了答案。
現在是2020年12月8日,用何同學【站在未來看過去】的思維,當時只覺得“哇,我發現了一本好書、我有了一些改變”,但怎麼也不會想到,2020年我會因為這本書“重獲了新生”:
抑鬱好了、和父母關係有了改變、思維重塑、在人生卡點上取得了進展、有了正向的改變反饋經驗、知道自己可以去做哪些事去獲得改變。
這些改變相互影響,遠超我的預料,那2021年、甚至3年、5年後,我會有什麼變化?
最大的期望是,希望到時候現在的感慨是最不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