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打工之餘就練,不管多忙,書法不能扔下。”說這話的劉世昌,今年70歲,滕莊子鎮東道安村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十餘年的自學書法之路,為他的生活憑添了 “文化味兒”。
“我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走進劉世昌家,墨香撲鼻而來。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書桌上,一張灰白色毛氈,還有餘墨的方硯上搭著兩支型號不一的毛筆,宣紙上的墨跡尚未乾透……一位白髮老人靜靜地站在桌前反覆端詳著剛剛寫完的毛筆字,臉上露出微微笑意。待墨乾透,他將宣紙小心翼翼地捲起放進櫥窗裡,轉身穿戴好衣帽出門去了。
“我家裡現在有十六畝地,種點玉米、麥子。忙的時候我們老兩口給地施肥、打藥。現在是農閒,我也不閒著,每天到工地上打點零工。”劉世昌雖然已年過古稀、滿頭白髮,但身體硬朗、步伐矯健。儘管生活忙碌充實,但是每日練習書法仍然是劉世昌雷打不動的的必修課。他告訴記者,自己的身體好、精神好得益於長久以來的書法練習,寫書法可以讓心靜下來。沉浸其中,一站幾個小時也不覺得累。每天出門前,劉世昌都要在小小的書桌前練一會兒,如若不練的話,他說感覺幹活兒都沒有勁兒,“我寫字都是站著,懸著手腕寫,站得住也是一種功力。”
“書法就是多學、多練、多交流”
只有小學文憑的劉世昌寫書法全憑愛好。2012年,村上舉辦了一次書畫展,從那時開始,劉世昌便迷上了書法,他買來各種字帖學習,寫正楷、隸書、顏體、草書……“一開始都是臨摹,喜歡什麼就臨什麼,慢慢地覺得自己寫顏體、草書更得心應手,就專攻這些。”劉世昌看著掛在牆上的幾幅字說。“要說在書法上遇到困難,是經常的事,就是沒有達到一定的功力,你每寫一個字不管是什麼體兒,都不能偏離古人的那個方向。草書就是草書,隸書就是隸書,就是要堅持練,三天不寫手就生了。”他一有時間就練習,捨不得買貴的宣紙,專買便宜的,日子久了,練得多了,就寫出了自己的風格。這些作品大都是給孩子裱起來裝飾屋子的,當然其中不乏一些參加書法展的作品。
劉世昌指著的書桌上的幾本獲獎證書說:“村裡、鎮裡、市裡,還有渤海新區每年舉辦的書畫展,我都參與。也不是為了得獎,就為向那些書法大家們請教、互相切磋,回來以後再繼續練,效果更好。”在剛剛結束的滕莊子鎮第五屆農民書畫展上,劉世昌的書法作品得到了業內人士的稱讚。
“腦子裡有‘墨水’,下筆才有‘神’”
劉世昌愛看書,櫥窗裡擺滿了各類書籍,涉及天文、地理、文學等方方面面。劉世昌說,只有腦子裡有“墨水”,下筆才有“神”。他戴上老花鏡,坐在椅子上,一看就是半天。
每年春節,劉世昌必做的就是寫春聯,不僅給自己家寫,街坊鄰居也來要。“‘天降大雨路無泥 地刮春風不見塵’,這兩年咱新農村建設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以前的泥土路都鋪上了瀝青和方磚,環衛打掃得那麼幹淨,我心情舒暢,也因此有了靈感,寫了很多對聯。”
“他不喝酒、不打麻將,除了下地幹活、出去打工,他也不愛串門兒,就“練字”。閒下來也幫著我做飯、收拾屋子,我們日子過得挺好。”劉世昌的老伴笑著說。
劉世昌說自己對書法的痴迷,離不開家人的支援,老伴這些年操持著家務,成為他最堅實的後盾。兒女們雖忙於工作,但也經常給他帶些書籍,幫他裝裱一些得意之作。小孫子放了學總愛蹭到他跟前湊熱鬧,這摸摸、那寫寫,劉世昌耐心地教著小孫子,孩子也有模有樣地跟著學。他希望自己對書法的這份熱愛能夠得到傳承。
耕田解決溫飽,讀書是精神食糧,練書法是修身養性。現在的劉世昌肩扛鋤頭,手握毛筆,日子雖不富裕,但卻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