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星璀璨的盛唐,湧現了一批流傳千古的偉大詩人,這些詩人之間也或多或少有著聯絡,或是朋友,或是知己,比如李白與杜甫,孟浩然與李白,杜甫與高適等等,然而,讓我們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李白與王維這兩個大詩人之間卻沒有留下任何的交集,為啥呢?
有人說,他們是情敵,有人說他們互相看不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順著王維的人生軌跡,去探究他和李白的故事。
同年出生我們每一個人最不能決定的就是,誰做我們的父母。即便你生氣也沒用。有的人就是運氣好,含著金鑰匙出生。
王維就是這樣的人。
公元701年,王維出生了。他降生在一個望族世家,父親是河東王氏,母親則是鼎鼎有名的博陵崔氏。
由於封建社會,階級固化,大家講究的就是門當戶對,所以,一代代的朝廷重臣,文人武將幾乎都出自世家。
從唐高宗李治開始就制定了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名門望姓互相通婚,一方面為了遏制他們之間的勢力過大,威脅皇帝的地位,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因為有一件事情刺痛了皇帝的心。
有一次,他在朝廷上公開給自己的公主招女婿。這要是在平常人家,那可是天大的幸運,成為駙馬,就意味著衣食無憂,肯定會一世享受榮華富貴了。
皇帝本來以為他丟擲這個繡球以後,肯定大家搶著為自己家的子弟爭取。可是結果卻是,所有的大臣默不做聲,問這個,這個說自家的孩子年齡太小,問那個,那個說目前尚無未結婚的孩子。
給皇帝一個下不來臺。後來才知道他們都爭先恐後的去找名門望姓通婚。皇帝一聽生氣了,於是便下達了禁令。
儘管有禁令,但是皇帝也不可能挨家挨戶去查,所以在民間這樣的通婚還一直盛行著。
王維就出生在這樣的家族,所以在這樣的門第出生,基本上是躺贏的節奏。往前推四輩,他的高祖父王儒賢任職趙州司馬,曾祖父王知節任職揚州司馬,祖父王胄任職協律郎(協律郎是在朝廷中掌管音律的官職,可見他的祖父是個搞音樂的),父親王處廉任職邠州司馬。
上天故意這樣安排,這一年降生的除了王維,還有另外一位大詩人李白。
李白的家庭身世是個謎,有人說他是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後代,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有人說他的父母是經商的商人……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他從小就不缺錢,生活條件比較優越。
而出生高貴血統的王維,卻在自己幼年的時候失去了父親,作為家裡的長子,王維要扛起生活的的重擔。
公元715年,李白和王維都剛剛滿15歲。
15歲的李白,早已出名,他已經做有很多首詩,獲得了當時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褒獎。在李白的故鄉,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李白的大名。而此時的李白,開始一邊學習,一邊遊歷名山大川。
15歲的王維,已是一枚妥妥的斜槓青年。他不僅能做一手好詩,能畫一手好畫,而且還具有音樂天賦,懂音律,彈的一手好琵琶。別忘了,他的祖父可是朝廷的協律郎,看來好基因一點兒沒浪費。
王維決定要去大城市打拼一番,於是他便離家去長安一展拳腳。高手林立的盛唐,即將迎來一位改寫歷史的大明星!
同受一人所賞識,並被舉薦初出茅廬的王維,一至京城,便憑藉自己的才學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於是這個翩翩少年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出入於王府大院。
但是心繫故鄉,心繫兄弟,畢竟他還是一個孩子。想家是難免的,尤其是到了節日裡,家家戶戶齊聚一堂的時候,這份孤獨,這份思念越發濃重。
於是王維就在他17歲那年,詩由心發,寫下來了很多人感同身受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雖然想家,但是早熟的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要參加科舉考試,要做官,這是作為一個官宦世家子弟從小就被灌輸的理念。
公元719年,19歲的王維第一次參加府試,憑藉一首好詩,成功及第。第二年,他又參加了進士考試,結果卻落第了。
沒想到,此時的王維,好運氣連連,他遇到了兩個他生命中的貴人。
第一個人是誰呢?
他的名字出現在很多詩人的詩中,他就是著名的岐王,李範。唐睿宗李旦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這個李範,也是當時的一個名人。身為一個皇子,他喜歡交結儒士,不論身份貴賤,反而對那些憑藉勢力飛揚跋扈的大臣看不慣。他愛好收集書畫,尤其是稀世珍品,好學工書。
於是,他的府裡經常宴請一些當時的流量明星,比如李龜年。而王維也漸漸成為岐王的門上客,常常隨岐王一起郊遊宴飲。
經歷了一次科舉失利的王維,把憂愁寫在臉上,這時細心的岐王發現了,一問才知道情況。
於是他笑著對王維說,“別擔心,包在我身上!”
原來,透過京兆府考試的人如果被推薦的話,那就相當於現在的大學保送生,進士考試就是形式,肯定會考中。
而誰能做這個推薦人呢?
當然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岐王要找的人是誰呢?不是別人,就是唐玄宗的親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與唐玄宗是一母所生,兄妹倆感情最好。所以說,如果能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薦,那中狀元是板上釘釘的事。
於是,岐王就在自己府上安排了一場玉真公主與王維見面的機會。當然可想而知,結果肯定是玉真公主對王維的才學非常的欣賞和讚歎。於是就將他舉為京兆府解元。
公元721年,王維順利透過科舉考試,考中了狀元。並被授官太樂丞,正八品下,這個職位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朝廷負責禮樂方面事宜。
無獨有偶,23年後,李白也曾獻詩於玉真公主,並被玉真公主所賞識,極力舉薦給唐玄宗,從而使得李白第一次進入仕途。
同樣仕途不順儘管王維年紀輕輕就已經獲得了正式的工作,然而,也許是因為這一路太順利,也許是老天的捉弄,也許是權利鬥爭的犧牲品,任職不到半年,就被牽連獲罪,貶至山東濟州任職司倉參軍。
接下來的幾年,是王維人生中最黑暗的幾年,這也使得他開始慢慢看清了官場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對自己空有才學卻沒有用武之地的憤怒。
困守濟南5年後,實在看不到前途,王維於是就逃離了濟南,隱居山林,這時候,他開始接觸佛教,跟著禪師學佛頓教。
公元731年,31歲的王維,結髮妻子去世,而他從此卻沒有再娶,孑然一身。
儘管在張九齡的舉薦下,皇帝給了他一些工作,比如從右拾遺到河西節度使再到監察御史,他明顯感覺到皇帝對自己的疏遠,名義上派他去慰勞邊遠戰士,實則還是想排擠他出朝廷。
王維其實看得很清楚,他沒有像李白那樣憤然離職。因為他需要這份工作,需要錢。自然,他有自己的辦法來排解抑鬱,參禪打坐,隱居山林。
這段時間的李白,也同樣仕途不順,24歲他離開家鄉,四處拜謁求職,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被賞識,而是因為他的狂傲一次次被攔在了官場之外,直到遇到了賀知章和玉真公主,他才得以進入翰林。
與王維不同的是,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能非常賞識,以至於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並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足見玄宗是真愛呀。
但李白就是李白,他的狂傲勁兒在入宮後一點沒有收斂,還更加放蕩不羈。當時有他的依倚賀知章,儘管別人看不慣也敢怒不敢言,誰知一年後賀知章患病辭官了。李白缺少了依附,這些人就開始與他作對。
李白哪裡肯忍受這樣的氣,於是給皇帝提交辭呈,“我不幹了。” 玄宗自然是捨不得,但是他也覺得李白不適合在朝廷工作,說他是非廊廟器,准許他離職,並且還賜給他很多的金子。
待遇就是不一樣,辭職還有這麼好的待遇,讓其他人怎麼活。
同時遭遇人生轉折公元744年,44歲的李白做了一件大事,辭職回家。然後他繼續遊山玩水,和朋友喝酒論詩,探討人生。
而同年,王維也做了一件大事,他買了一處私人園林,惘川別業。“你李白到處旅遊看風景,我不稀罕,我自己在家看風景。”
王維利用自己工作之便,沒事兒就到自己的莊園閒住,寄情于山水,寫詩作畫。我們後來學過的很多古詩都來自他的莊園,比如,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
王維將他的莊園每一處景色都單獨作詩,並創作了很多山莊的畫作。只是後來他的真跡全部丟失,只留下一些後人的臨摹。
有的人會說,這麼大的莊園,一個人住豈不是很孤單寂寞冷。王維也有自己的好基友,一個小他十幾歲的詩人,裴迪。
李白和杜甫這對被世人所知的基友,其實一輩子才見過3次面,往後歲月都是以詩相送,寄託思念。
而王維和裴迪不同,他倆同朝為官,而且經常一起在王維的山莊作詩唱和,喝酒助興。而且據說還經常留宿山莊。
王維31歲喪妻,之後沒有再娶,有人說他對老婆的感情太好。但是,在王維眾多作品中卻並未找到一首寫給妻子的詩。不像我們的大詩人李白,有很多思念老婆的詩。
如果說王維感情內斂,卻又發現他有很多寫給這個好基友裴迪的詩,句句都散發著一股濃濃的愛意,
不相見來久,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攜手本同心。
啥,同性戀,嘖嘖,大家別想多了,我倒願意相信這是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
同樣遭受安史之亂的迫害公元756年,安祿山攻陷長安,唐玄宗攜楊貴妃西逃,朝廷百官四散。這時候,聽到訊息的王維也想逃跑,卻為時已晚,安祿山的叛軍已經封鎖了出京之路。
愁苦之中,王維心生一計,何不裝病矇混過關,他於是找來瀉藥服下。藥效立馬見效,痛並快樂著。他本以為這樣安祿山之輩就會放過他。一個將近60歲的老人,還拖著一個病軀,對於他安祿山的偽朝廷沒有一點貢獻。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
王維的大名早在他15歲就傳遍京城,成為京城的王公貴族的專寵。曾經作為唐朝大將軍的安祿山也是王維的一個忠實粉絲。
安祿山派人迎接他到洛陽,將他拘於菩提寺,派人嚴加看管,並硬給他一個給事中的偽職。一同被押至長安的還有杜甫,只是因為杜甫當時還沒有名氣,所以沒有被囚禁,使得他得以脫險。
一年後,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安祿山的偽朝廷也瞬間土崩瓦解。然而,那些被安祿山俘虜的朝廷官員,又面臨被收監治罪的境地。按照法律規定,應當被處死,然而卻因為一首詩救了自己的命。
這首詩的名字叫做《凝碧池》
凝碧池,位於唐朝時期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最東部。池上有凝碧廳,因池水青翠欲滴故而得名。
公元756年,安祿山攻陷兩京後,自立為雄武皇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
於是,他在皇家園林上林苑的凝碧池設慶功宴,宴請群臣,其中也包括一些投降到他那裡的原朝廷官員。
安祿山喜歡音樂,於是抓獲了原朝廷梨園弟子近百人,讓他們為新朝廷演奏,並命令他們不能哭,否則立即斬首。
其中,有一個叫雷海清的樂師,憤怒至極,將樂器往地上一摔,然後面向西慟哭,為啥向西呢?因為唐玄宗向西逃跑了。
安祿山的手下於是將雷海清綁到戲馬殿前,並將他肢解給大家看,這時,王維還被拒於菩提寺中,聽說了這件事後,萬分悲痛,於是在寺中做了這首《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千家萬戶都被叛軍踐踏,弄得烏煙瘴氣。百官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朝拜皇帝呢?當時的王維,沒有想過要用這首詩來自救,就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悲哀而已。
誰知,無心插柳,結果這首詩卻最終救了他的命。唐玄宗看到這首詩以後,被王維所感動,再加上王維的弟弟王縉拼死命去求情,甚至提出要用自己削官以換取王維的性命。
而李白也同樣受到安史之亂的迫害,但是性質卻不同,他投錯主人了。
公元757年,57歲的李白進入永王李璘幕府,本想是要建一番大事業的李白,結果卻因為李璘造反而受到牽連,最後入獄判罪長流夜郎。
儘管為李白求情的人很多,但是可能是此時的皇帝是唐肅宗,他並不喜歡李白,可能是唐肅宗痛恨李璘,所以痛恨李璘的手下,反正最後李白沒有王維那麼幸運,晚年流亡外地,直到後來遇到大赦天下,他才得以返回家鄉。
兩人去世時間相差一年直到此時,兩個人的人生軌跡越走越遠,一心向佛的王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有他的弟弟在朝廷做官,他的工作是安穩的,有好基友的陪伴,他的生活,是美好的。
而李白卻還想在為自己的功業未建,大鵬之志未實現而苦惱,還在尋找機會。
公元761年,王維安祥離世,第二年,李白也在窮困潦倒中去世了。兩人同年生,幾乎同年死,真的很神奇。更神奇的是兩個人居然沒有交集。
寫在最後李白與王維的人生軌跡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交點。
其實我想可能原因是兩人的信仰不同,李白尊崇道教,仗劍走天下,匡扶社稷,安定黎民,建豐功偉業,然後功成身退。
而王維卻是崇尚佛學,講究的是不爭,萬物順其自然。
就他倆的性格可能相互看不上,所以即是李白到處去遊記,也沒有去拜訪過王維。而王維在朝廷做官之時也並沒有為李白舉薦過。
客觀地說,王維在政治上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多重身份,集詩人,畫家,音樂家,書法家,佛學家等多種身份於一身。
而李白的成就就是留下的那些無人可以比擬的詩詞。
#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