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臨潼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很多來到西安的人都會在第一時間去往兵馬俑參觀,大部分的參觀者都會被兵馬俑的栩栩如生和形態各異給震驚到,裡面大量的戰車和戰馬讓人彷彿置身於戰國時期的戰場一樣。
對於兵馬俑的發掘和保護臨潼縣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趙康民等人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對兵馬俑做了修復和保護工作,那麼第一位發現兵馬俑的老農民,在之後又有著怎樣的遭遇呢。
那是1974年3月臨潼西楊村村民為了打水井灌溉莊稼,意外發現了兵馬俑,當時在土裡挖出來幾個陶人,一開始的時候還帶著顏色就像正常人一樣,但是沒過多久就變成了沒有顏色的陶俑,村民們都害怕不敢上前,他們的領隊楊志發卻將一個"泥人"帶回了家。
楊志發的老婆是一位老師,見到了完整的陶人之後,要老楊將這個東西交給縣文物局,當時村裡其實有不少這樣的碎片,只不過村民都沒當回事,拿它當枕頭或者嚇唬老鼠,老楊聽從了他老婆的意見,將陶俑交給了縣文物局。
當時的領導非常高興,獎勵了楊志發30塊錢,而楊志發回到生產隊後,將這三十塊錢悉數上交,換來了四個工分,大約就是7毛8分錢,一開始的時候老楊並沒有把這當回事,但是很快文物局的人就來到了西楊村,在這裡進行保護文物的工作,因此封鎖了大片的土地。
因為土地沒法耕種了,原本就貧窮的村民們生活更加沒有了著落,於是就有不少人一起討伐楊志發,覺得都是因為他的原因讓村裡連種莊稼的地都沒有了,楊志發無奈只能一個人到驪山腳下去居住,因為當時還沒有改革開放,所以對兵馬俑的發掘也是斷斷續續的,而且因為文物發掘需要專業人士,所以村民們沒有地方賺工分。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髮展,以及對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兵馬俑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傳到了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耳中,在1998年克林頓訪華的時候,點名要見一見第一位發現兵馬俑的人,於是楊志發才被重新重視了起來。
克林頓當時還讓楊志發給他簽名,楊志發因為不識字,就只能給克林頓畫三個圈,代表著兵馬俑的三個俑坑,後來楊志發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克林頓回到美國後給他捐了300萬美元,而他把這些都上交給了國家,後來他成為了臨潼兵馬俑博物館的名譽館長,周邊的村民也隨著兵馬俑名氣越來越大而致富。
這些本埋藏於地下的寶藏,因為楊志發的發現和考古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最終被展現在了世人面前,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看著這些形態各異的陶俑,不禁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毅力。能夠在那樣艱苦和簡陋的條件下,完成這樣一項不可思議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