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已經離開我們幾十年了,《心安即是歸處》是老先生經歷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在望九之年,用他八十多個春秋,面對人生的難題,給我們留下的珍藏。
先生的一生,不爭不辯,不怨不艾,執著著自己的執著,他是國學大師,是學界泰斗,是我國的國寶,他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吐火羅文的學者之一。他用他的一生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人生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歸處。
什麼是人生?究竟什麼才是人生?
季老先生也說不清楚,人生的意義花樣繁多,撲朔迷離,古往今來,多少哲人都在談人生,說的什麼,估計連他們也越談越糊塗,“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面對生和死,我們都是被動的,唯一的主動權,就是自己了結自己,但是這個主動權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隨意用。
所以,“我勸人們不妨在吃飽了燕窩魚翅之後,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後,或者在卡拉OK、高爾夫之後,問一問自己,你為什麼活著?難道是為了恣意享受嗎?是為了忍飢受寒嗎?”
或許,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後,頭腦會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塗。
如果不信,就試一試。
什麼是好人?什麼才是好人呢?
我認為,能為國家、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季羨林《心安即是歸處》
或許,聽來有點洩氣,但,這是事實。連季先生都毫無辦法,我們凡人又能怎樣呢?
人類被賦予了思想,又被賦予了良知良能。可是人類的本性究竟如何,古往今來,有很多仁人志士,給我們留下了榜樣。古人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關於人類本性,在季先生眼裡,“幾希”者,極少極少。“我不大相信什麼良知,什麼‘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對待生存、溫飽、發展的本能上,就存在著點‘幾希’。”
所以,能夠為國捐軀,能夠為救他人而犧牲自己的性命,魯迅先生說的“中國的脊樑”就是這樣的人,孟子所謂的“浩然正氣”,也只有這樣的人能有。
而禽獸中決不會有“脊樑”和“浩然正氣”。
這就叫人類的“幾希”。
所以,“幾希”或許,就是我們經常口中說的好人吧。
如何評價一本書的好與壞?怎樣才是一本好書呢?
我個人認為,客觀的能為一般人都接受的標準還是有的。歸納起來,約略有以下幾項。一本書能給人以樂觀精神呢,亦或使人悲觀?一本書能增加人的智慧呢,亦或增強人的愚蠢?一本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亦或降低?一本書能增強人的倫理道德水平呢?亦或壓低?一本書能給人以力量呢,亦或使人軟弱?一本書能激勵人向困難做鬥爭呢?亦或讓人向困難低頭?一本書能給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呢,亦或給人以低階下流的愉快?——季羨林《心安即是歸處》
或許,這只是其中的一些標準,還有其他很多,不能一一列舉,在季老先生看來,能夠達到上面的這一些就夠了。
能夠達到前一半的,就是好書。如果只能和後一半相合,就是壞書。
總結起來,就是,在我們紛繁複雜,風風雨雨的人生道路上,如果讀一本書能夠讓我們明辨是非,知道善與惡,找到正確的道路,不會迷失方向,那這就是一本好書。
季老先生曾經讀到“老的美,老而美——這恐怕是比人生的任何時期的美都要尊貴的美。老年或晚年,是人生的秋天,要說它的美,我覺得那是一種霜葉的美。”
他感慨,讀後,在他九十歲的年紀,陡然覺得自己“美”了起來,瞬間洋溢起來青春的活力。讓我們彷彿看到一幅美景畫在眼前,一個霜葉般的老人,舉頭看著紅葉,低頭讀著一篇華章。
是啊,一本書裡洋溢著作者的智慧和機敏,在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眼睛和文字,用他的心靈和智慧,參透人生,體驗人生,用他書中的每一句話,把自己深邃的心靈裡撒出來的珠玉,免費傳送給我們,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這些書就是我們發現的奇珍,讓我們揀不勝揀。
結語:或許,我們有時候也會對餘生有所思考,總覺得還沒有好好的開始,就要開始擔心結束。
季老先生曾經說過,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清醒、坦然、真實。
每個人對人生的定義不同,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答案,季老先生用他年少到耄耋之年的閱歷,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返璞歸真,讓我們得到啟發和思考。
讀季老先生的《心安即是歸處》,受益匪淺,他用樸實,真誠的話語,沒有華麗的修飾,用平常事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這一輩子活著的意義,怎樣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人生漫漫,大多數人都活得很茫然,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並沒有那麼容易,像季先生所說,人生,最終還是心安才是歸處,細微之處才能活出人生。
所以,想要答案,或許更需要我們努力在季老先生的書中找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