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和林黛玉
林黛玉有“多死人樣”?《紅樓夢》裡,“族繁不及備載”。林黛玉為何總是“顧人怨”呢?她母親早亡,父親無暇照料她,便讓她隻身寄人籬下,且寄的是寧府榮府這樣的豪門巨室,孤零零小女子一個,她沒有安全感,可以想見。但沒安全感,照理說,應該是讓她小心翼翼,善於察言觀色,以便保護自己的。何以她偏偏往招惹人的另一極端走呢?這就要回到她的條件上來看了。曹雪芹厲害之處,在於他善用烘托法,託雲襯月,從別人眼裡,映照出某個人物的外貌或個性。刁鑽美豔潑辣的“鳳辣子”王熙鳳,第一次上下打量了林黛玉後,稱讚她:“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而那位註定要跟林黛玉相生相剋的賈寶玉呢?初見這位表妹時,細看她“形容與眾各別,兩灣半蹙娥眉,一對多情杏眼,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皎光照水,行動時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雖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寶玉黛玉早在下凡為人之前就是天註定一段情,不過,林黛玉的美,出塵之美,應該是沒話說的。既然是大觀園裡,名列前茅的美人,有點傲,有點跩,很合理。更何況,《紅樓夢》裡,幾度較量詩詞,林黛玉都是眾人眼中的才女,才貌既然雙全,出身又略感自卑,她的不安全感搭上一定的自鳴得意,不讓周遭的人,覺得她難搞,覺得她一副死人樣,那才奇怪吧!《紅樓夢》裡,幾度讓她跟薛寶釵“同框”,沒有一處,不是襯托出寶釵的大氣,寶釵的善解人意,相對擠出黛玉的器量狹窄,酸味十足。試想,在一個極為龐大的家族裡,在極為勢利眼的複雜人際網路裡,黛玉如何不令人討厭?寶釵如何不令人喜愛?所有的文學,或藝術,若要以簡單“原型”,來拆解人類現實世界的多樣面貌的話,無疑,寶釵的“明亮”就vs.了黛玉的“陰鬱”,寶釵的“陽光女孩”就vs.了黛玉的“冬季女王”,若人緣好壞,是“數量問題”,那寶釵勝出,黛玉敗北,絲毫不意外。可是啊……不過啊……感情的事,哪裡是數量問題呢!?從來就不是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飲”,那一瓢,是最好的嗎?若是選美,有可能是最好的。但也未必,每次選美名單揭曉,不常常是一陣譁然嗎!名次在後,甚至,名落孫山的,卻經常是“最佳人氣獎”!可見,感情選物件,美則美矣,帥則帥矣,都不能用所謂“普遍標準”、“一般原則”來看待。不然,你試試,你敢說我太座不美,我它××的就砍死你(哦,抱歉,我失態了)!所以你懂我的意思!你若懂,那你也就懂賈寶玉的意思了。【薛寶釵有“健康美”】薛寶釵的美,的智慧,的EQ好,在外人眼中,無一不勝出林黛玉。但那又怎樣呢!薛寶釵之美,有一股“健康美”,但我賈寶玉,偏就愛“病如西子”的“不健康之美”啊,別人都看上薛寶釵的體態豐腴,寶玉就愛黛玉的“若柳扶風”啊!人家多嫌黛玉的心眼多,但他賈寶玉就硬是疼惜她“心比比干多一竅”嘛!怎樣,怎樣,不行嗎!?但,賈寶玉之所以力排眾議,慧眼識美女,看中林黛玉,還有個關鍵,這點很重要,要抓住像賈寶玉這樣“奇男子”的心,關鍵在此!就是每個美女,都無法抗拒世俗的主流價值,勸賈寶玉要勤讀書,赴科舉,搶功名,耀祖宗。唯獨林黛玉,這位心思細瑣,心眼特多的美女,看到了賈寶玉內在深處,鄙視這一切的淡漠。只有林黛玉,看到了賈寶玉之所以異於常人的奇男子心態!知道了嗎?這就是林黛玉最終成為《紅樓夢》傳奇人物的原因。這就是賈寶玉死心塌地,非她不愛的原因。人為知己者死,死而無憾,何況,這知己,還是天生尤物,才貌雙全的大美女呢!知道了吧,眾看官,林黛玉之所以一副死樣子,是因為她根本懶得理我們。她只在乎賈寶玉。而世間既然有賈寶玉這樣的男子,一心只愛別人眼中死樣子的林黛玉,請問:林黛玉此生夫復何求呢!想著,想著,我心頭竟浮起一陣樂聲,久違的“小鄧”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如果沒有遇見你,我將會是在哪裡,日子過得怎麼樣,人生是否要珍惜……”是啊,我們都不知道,遇見誰,遇見了敢不敢確信就是他/她!【需要有人愛你的死樣子!】林黛玉的死樣子,終究要有賈寶玉。範柳原的死樣子,終究要有白流蘇。我家太座的死樣子,啊,搞錯,大不敬,是蔡詩萍的死樣子,終究要有林書煒這美人,來愛,來疼惜。所以啊,我就更懂,賈寶玉,更懂林黛玉,更懂紅樓一夢,更懂人生海海,何以單取一瓢而飲了。因為,你需要有人愛你的死樣子
羅密歐與朱麗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戀愛屬於傳統悲劇,其背景可以追溯至古代。戲劇基於義大利的故事,在1562年被亞瑟·布魯克翻譯為《羅密歐斯與朱麗葉的悲劇歷史》,並在1567年被威廉·品特用散文的方式改寫為《歡愉宮殿》。莎士比亞從兩者中獲取了大量靈感,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加入了配角,如帕里斯、墨古修等。戲劇於1597年第一次出版,並被認為寫於1591到1595年間。戲劇文字版品質低劣,之後幾經修訂,達到了莎士比亞戲劇的品質標準。
莎士比亞使用了富有詩意的戲劇結構,特別是將戲劇在喜劇和悲劇之間來回切換,增進了緊張氣氛。他增強了配角作用,並使用次要劇情來潤澤故事。戲劇因不同的角色而體現出不同的風格,有時因角色的成長而隨之改變。例如,羅密歐隨著戲劇的發展而運用了更多的十四行詩。
《羅密歐與朱麗葉》被多次改編,在劇場、銀屏、音樂劇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