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韓非子明刊本

韓非子死後,後人把韓非子的法論文章,總共十餘萬字,截成五十五篇文論,分為二十卷最終出版,這就是《韓非子》這本書。

《韓非子》這本書,可謂文采飛揚,它表達著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的最高學術水平。韓非子的法論文章裡充斥著大量的寓言典故,你如果不仔細搜尋,你很難搞清楚韓非子法論的中心思想脈絡。

我們今天講韓非子主要依據郭沫若《十批判書》中對法家的評論。郭沫若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可謂才氣橫溢。在建國以前,他在史學、文學、戲劇、甲骨文等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研究,達到相當的高度。我們下面進入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對法家學說整理的狀態,做一個法家基本思想脈絡的講述。韓非子在《定法篇》中自詡,就是在自誇,他說“申子未盡於術,商鞅未盡於法。”他的意思是,申不害把權術這個東西還沒有玩到極致,商鞅把法這個東西也還沒有做到深處。

韓非子他的基本思想特徵有四項:第一,屈老,也就是歪曲老子。大家知道老子的道論,認為道是萬物演化的根據。韓非子把老子的道說成是法,認為法術就是天道。他講“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他這裡講的“道”已經不是老子所講的“道”,而是法術之“道”。而且他明確的批評老子,因為老子講恬淡,講恍惚,他說要“淡泊處之,順乎自然”,他說用五官、用一般的感知方式不能感知到恍恍惚惚。

韓非子說“恬淡,無用之教也;恍惚,無法之言也。”強調他對老子“道”的歪曲,一定要重新整頓整個道論的基本內涵和外部形態。

韓非子學說的第二個特點叫非儒,就是全面反對儒家學說。說起來韓非子本人師大儒荀子的弟子,他是儒家出身,是儒家後學,可是他卻主張恃術而不恃信。就是你要依靠權術,而不能依靠仁義禮智信。主張尚法而不尚賢,就是你要崇尚法術而不能崇尚賢良。他以虎豹喻人君,以雛烏比喻臣。

他有一篇文章很有名叫《八奸》,他在《八奸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說“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也就是他在這篇文章裡列出了八種威脅君王的姦情。第一叫同床,也就是跟君王睡在同一個床上的君王的妻子和兒子。他說這是對君王第一大威脅。他說“二曰在旁”,所謂“在旁”就是君王的重臣。古代君王的重臣,其實都是君王的血親。“三曰父兄”就是第三對君王構成危害的就是君王的父親和兄弟。

韓非子這樣講,講的是非常對的。春秋時代二百五十五年間發生四十三起弒君事件,其中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都是這三類人做的。所以可謂韓非子眼光毒辣。

韓非子第三個特點叫篡墨,也就是篡改墨家學說本意,以為他的法術制論服務。說起來墨家是代表下層手工業者的利益發言,但是墨家卻同時主張明君獨裁。韓非子就藉助墨家的這些觀點,尚同觀,然後提出進一步的縱深討論,他在《定法篇》中講,說“以一國目視”、“以一國耳聽”,就是一個國家只長一個腦袋,這就是君王,一切由君王獨斷。所以中國後來有“墨法之學”的稱號,“墨”就指墨家,“法”就指法家,所謂“墨法之學”,就是法家之學。都是從這兒來的。

韓非子學說的第四個特點就是批荀。說起來荀子就是韓非子的老師。荀況一方面主張仁義禮智信,一方面主張嚴刑峻法,因此韓非子批評他的老師,說他的學說是“愚誣之學”、“雜反之詞”。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韓非子的法論精神徹底到何等程度。

看一些韓非子的原文,梳理一下韓非子法論的主線。

韓非子在《外左上篇》中講,他說“夫慕仁義而弱亂者,三晉也。不慕而治強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畢也。”他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他說你看,凡是堅持仁義禮智信的中原文明各國,全都處在弱亂狀態。他說不相信不羨慕孔子仁義禮智信的秦國,它就很強大。然後又問,他說那麼秦國為什麼還沒有統一天下,沒有稱帝?“然而未帝者。”他的答案是“治未畢也”。就是秦國的法術還沒有執行到盡頭。這個時候商鞅變法已經發展了六代君王,韓非子仍然批評秦國的法術執行還不夠深徹。

韓非子在《奸劫弒君》篇中說一句話,他說“聖人之治國也,固有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持人之以愛為我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他說最英明的君王治理國家,絕不能讓人民愛戴他,而一定要讓人民不敢不愛戴他。

他認為絕不能實行仁政,他說暴力和殘忍才是權力和管理的唯一資源。這是韓非子法論裡非常重要的一條。韓非子在《八說篇》中說,“有道之方,不求清潔之吏,而務必知之術也。”他的意思是說,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方法,不是使用廉潔的官員,而是要使用懂法術的官員。由於韓非子排斥用清潔之吏,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貪官政治就成為中國的政治傳統。

大家不要認為中國現在才有貪官、民國時候才有貪官,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史,就是兩千多年的中國貪官史。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

南北朝時期,西魏創始人宇文泰打下天下,於是他就約見一個當時的重要文人叫蘇綽。他問蘇綽,我打了天下怎樣治天下?蘇綽給他兩個字“具官”,他問“如何具官?”當然後面這些部分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有可能是後人的杜撰。但這個杜撰很能夠說明中國貪官政治的特點,蘇綽說用貪官,宇文泰大為不解,說為什麼用貪官?

蘇綽告訴他,用貪官你能得到三項好處。第一,他是貪官,跟著你能收穫巨大利益,因此他一定最忠誠於你。第二,因為他是貪官,你手裡就有他的把柄,所以你最好管理他,他稍不規矩,你恐嚇一下他就變乖了。第三,你還應該動輒殺兩個貪官。這樣萬民歡呼:君主英明。

中國自古以來的治貪政治不就是這一套東西嗎?而這些東西都是韓非子法術的產物,韓非子在《備內篇》中他講一段話,他說“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

他後面還列舉一些典故來證明,我們不講故事。他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他說做為人君者,你絕不能太相信自己的兒子。因為你如果太相信自己的兒子,在太子周邊就會聚集某種力量,從而最終對你構成威脅。他又講,他說“為人主而大信其妻,則奸臣得乘於妻以成其私。”他說,作為君王的人,你也不能太愛自己的老婆,你如果太愛王后,太信王后,在王后周邊就會形成一種勢力最終對你構成威脅,他甚至做一個證明,證明對君王構成最大威脅的就是同床的王后。

你看他怎麼證明?他說,“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後。”這段話什麼意思呢?他說一個男人到五十歲還來勁著,但一個女人到三十歲已經沒有顏色了。我們今天看一個女人三十歲還正年輕美貌著,可是你要知道,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九歲,女孩十四五歲就結婚,三十歲已經徐娘半老了。他說,因此君王在王后人老珠黃以後,就會貪戀其他女色,最終使王后本人被打入冷宮,以至於王后跟君王的兒子都不能繼承王位。這是他後面那段話的意思。

他然後講,他說“唯母為後而子為主,則令無不行,禁無不止,男女之樂不減於先君。”他說什麼呢?他說只有讓王后變成母后,也就是變成太后,然後讓王后跟君王的兒子——太子坐上君王,這樣往後才能確保自己有權勢。他說雖然這個時候王后沒有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她的男女之樂都不減於先君,她怎麼解決自己的性飢渴問題?找男妓,找面首,就像武則天那樣。他可真為王后想得周到。

他然後接著講,他說“此鴆毒扼昧之所以用也。”他說君王你小心,這就是王后特別想殺你的原因,他連殺的方法都給你列出來。第一,鴆毒,就是悄悄在君王的飯裡下毒,毒死君王。第二,扼昧。趁君王睡著了,拿枕頭捂死他。

韓非子在《顯學篇》中講,他說“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亂。”什麼意思呢?他說如果一個家裡有一個嚴厲的父親,這個家裡的孩子就會比較出息,不至於出什麼問題。他說如果一個家裡只有慈母,這個家裡就會出敗家子。

他說我以此知道,威勢是管理的資源,而德厚慈愛不足以止亂。韓非子這個說法表面上聽很有道理,但實際上他是搞概念混淆。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孩子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過於橫暴,這種孩子小的時候心理就會變態。長大以後,他的人性伸展程度很低,甚至犯罪率都會偏高。一個孩子在慈愛狀態下生活,他將來人性比較飽滿,人生相對來說會比較舒展。儘管如果母親過於矯寵孩子,確實會把孩子慣壞,但那是少數,也是一種極端情況。

韓非子寧可把概念攪亂。因為概念是不同的,外延是不同的。比如你爸爸帶藍帽子,你不能反過來說,戴藍帽子的都是你爸爸。他用這種混淆概念的方式來證明暴力和殘忍是管理的唯一資源,再度強調這一條。所以他下面就又說一段話,他說“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於子者十母。”他說母親愛孩子,比父親愛的程度成倍的增長,但是孩子聽父親的話,卻比母親的話十倍的有效。他說“吏之於民無愛,令之行於民也萬父”。他說官吏對人民根本不會仁愛,但是他管理人民,人民聽令於他卻遠高於聽令於父母。

他說“母積愛而令窮,吏威嚴而民聽從。嚴愛之策亦可決矣。”他說父母積愛卻管不住孩子,官吏無愛卻有威權,人民就聽從。他說慈愛和嚴厲,這兩者哪個有效?這是判然清楚的。

他再度地反覆地強調,暴力殘忍,嚴苛才是管理和權力的資源。他在《主道篇》中講,他說“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大家注意這段話講什麼?講權術。他跟申不害前面的那個意思完全一樣。

他說,“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他說你執政一定不能在明處操作,要有陰暗之術。他說你一定要躲在暗處,觀察明處的大臣,卻不讓大臣發現你在觀察他,這叫“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他然後又講,他說就算你發現了你的大臣的問題,你也不要指明,你找一個機會收拾他。但是你不要表明你已經發現了他的姦情,這叫“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韓非子書裡充滿了這樣的陰術之論,我們在這裡只舉這一個例子,表明韓非子“法、術、勢”對“術”的強調和精妙之論。

韓非子在《主道篇》中,他講一句話,他說“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我們知道君王管理天下的方式是具體在前線做事的官員,向君王提出建議,君王根據情況判斷,採納或者不採納。韓非子給君王講,說如果治理有效,功勞是君王的。如果採納他的意見,治理無效,罪過是大臣的。他說這就是君王和臣屬的關係。

韓非子在《八經篇》中講一段話很有趣。他說“官襲節而進,以至大任,智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如果他從基層做起,逐級提拔而升為高官,他說君王你要小心,這種人特別有智慧。

他然後講,他說對於這種既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人物。君王要用三種方法節制,哪三種方法?一曰“質”,二曰“鎮”,三曰“固”。

什麼叫“質”?“親戚妻子,質也。”就是你要把他的老婆孩子扣在京城作為人質,這個官員一旦出事,你就殺他全家,這叫“質”。 二曰“鎮”,什麼叫“鎮”?“爵祿厚而必”,就是你要給他高官厚祿,讓他發財,包括他貪汙,滿足他的發財欲,他說這叫“鎮”。三曰“固”。什麼叫“固”? “參伍責怒,固也。”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動不動挑他的刺兒,雞蛋裡面挑骨頭,而且動不動就要威脅他,比如說把他吊死之類的。他說你要用這三種方法才能節制這種有雄心有能力從基層提到高層的官員。

他然後講,他說“賢者止於質”,他說對賢良的大臣,你只要把他老婆孩子扣為人質,他就不會犯事了。他說“貪饕化於鎮”,對於貪管愛財的官員,你只要讓他發財,問題也就解決了。然後他說“奸邪窮於固”,也就是有能力有野心的官員,你就要動不動挑他的刺威脅他。然後他講,他說“忍不制則下上,小不除則大。”什麼意思呢?他說你如果不忍心及時殺了他,他就會以下犯上。他說你如果不及時把他掐死在萌芽狀態,他就會尾大不掉。他然後接著講,他說“誅而名實當則徑之。”他說如果我能找見一個罪名或者藉口,我就立即殺了你。

他下面又說,他說“生害事,死傷名,則行飲食。”他說這個大臣讓我很不安,可是我找不見他的罪名,這怎麼辦?“行飲食”。什麼意思?悄悄在這個大臣的飯食裡下毒,毒死他。他說,“此謂除陰奸也。”他說,這就是消滅暗地裡對你構成威脅姦情的好辦法。請大家聽聽韓非子這位仁兄有多麼可愛。這就是法家的形象。

韓非子在《制分篇》中講,他說“察君之分,獨分也。”什麼意思?他說君王的權力是不能分割的。大家知道我們近現代政治民主制度是講求分權制衡的,這跟中國的法家是完全相反。

他說“是以其民重法而畏禁,願毋抵罪而不敢胥賞。”什麼意思呢?他說你要嚴刑峻法,這個法律嚴苛到這樣的程度,他說民眾只要不受到法律制裁,他就心滿意足了,根本不敢向你請賞。他說你用法就要用到這個程度。

他然後說一句話表達著韓非子心目中人民和君王的關係。原話這樣講,他說“君上之於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原話意思是說君王跟人民的關係。什麼關係?天下大亂,你就讓人民去為你當兵打仗去死。天下大志,歌舞昇平,你就讓人民為你求財,為你生產財富,把他的骨髓都榨乾。他說這就是君王和人民的關係。

韓非子在《外右上》中又講,他說“勢不足以化,則除之”。他說一個大臣,如果他形成了某種勢力,你又把他消解不了,你就要把他除掉。他說“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他說你賞他,你誇他,你罰他,你詆譭他、汙衊他。他說這四樣東西你加到一個大臣身上,他都巍然不動,怎麼辦?趕緊滅了他。

韓非子在《八說篇》中講,他說“法有立而有難,權其難而事成,則立之。”他說立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反對的力量一定很大。他說你權衡之下,兩害相權取其輕,你還是應該立法。他說“事成而有害,權其害而功多,則為之。”他說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你做刑法之事殘忍、兇暴。反對的人很多,副作用也很大,但是相比較一下收益更高,你就敢於下手。他說“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他說想不遇見困難就立法,不遇見麻煩就推行法術,天下沒有這樣的好事。他給君王說的很清楚,連你思維權衡這個問題,他都事先給你權衡好,直接交代答案。

韓非子在《制分篇》中他講,他說“至治之國,善以止奸為務。其然則去微奸之道奈何?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什麼意思呢?他說你治理一個國家,社會上臣屬中發生微小而普遍的違法姦情,你怎麼會知道呢?他說你只有一種辦法,就是糾私連坐制度,就是讓他們讓底下的人互相窺探,互相告密,建立特務告密制度,你才能夠撫平社會乃至下屬的普遍違法姦情。

他在《人主篇》中講,他說“虎豹之所以能勝人,執百獸者,以其爪牙也。”。他說虎豹,為什麼人都不是他的對手,而且能做百獸之王,是因為它有尖牙利爪。他說“當使虎豹失其爪牙,則人必制之矣。”如果虎豹的牙被拔掉,爪子被削掉,虎豹的威風馬上就沒有了,人也就可以制服虎豹了。

他然後接著講,他說“今勢重者,人主之爪牙也,君人而失其爪牙,虎豹之類也。”他說對於君王,誰是你的爪和牙?那就是你的重臣。如果你不好好利用心黑手辣的人做你的重臣,你就相當於虎豹失去了爪牙。大家注意韓非子這段話的意思,他主張君王使用酷吏。

大家知道中國曆代君王都使用酷吏,比如武則天使用來俊臣,這是著名的酷吏的故事。“請君入甕”這樣的典故就來自於武則天酷吏的這麼一個故事。其實不僅是武則天,中國曆代君王都用酷吏,因為酷吏就是他的爪牙。看誰不順眼,立即羅織罪名。

韓非子在《外右上篇》中又講,他說“明主之牧臣也,說在畜烏。”什麼意思?他說明主駕馭大臣,放牧大臣,就像獵人訓練獵鷹一樣。他然後講,他說“馴烏者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什麼意思呢?大家知道獵人訓練獵鷹怎麼訓練?他在野外打掉老鷹,活捉一隻雛鷹、小鷹回來然後拔掉它翅膀上的翎毛,讓它飛不起來,然後靠人工飼養餵食它,直到它完全習慣於人的思維。在這期間它羽翼慢慢豐滿,然後讓它捕捉獵物,比如捉野兔。獵人放出獵鷹,以前拿一個細繩子把獵鷹脖子紮起來,使得它不能有吞嚥活動,然後獵鷹捉住野兔,只能奉獻到主人那裡。然後主人鬆開脖子上的繩子,餵食它。

他說君王駕馭大臣,就要像獵人駕馭獵鷹一樣,他在很細的細節上教君王怎樣管制大臣。

2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墨家理想中的自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