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學說和孔子學說的差別,大家知道孟子說過一句話,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後人把它發展說“生於安樂則死於憂患”。一般人這樣理解,說一個孩子小的時候,你讓他受點苦,受點磨難,他將來長大了會出息,晚年會安寧。
可這個話你反過來看是什麼意思?你換一個角度看,它的意思是到戰國時代,你已經不能正常生活了,你要麼生於安樂,要麼死於憂患,你不可能一生都平平安安度過。它表達的是孟子對那個時代敗劣的一個提示。
孔子曾經提出“男女大防”,避免亂倫,那是一個很柔和的避免亂倫的一個道德操作。可是到孟子他的語言已經可峻化到“男女授受不親”,第一個“授”是贈給你物品,第二個“受”是接受別人的贈品。他說男女之間之所以贈送或者接受對方的贈品,你都不能親近她。
甚至他的有一個弟子向他提一個問題,在孟子書中表達叫“嫂溺,則援之以手乎?”說我的嫂子掉到河裡快淹死了,我該不該伸出手把她撈上來?你嫂子都快淹死了。你還問該不該伸一隻手把她撈上來?這也未免太荒唐了,但是孟子的弟子能向孟子提出這樣的問題,表達孟子把“男女大防”已經涉進到何等荒唐的程度。
孟子還說過一段話,大家都很熟悉,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中國人由此提出孟子的浩然之氣,大丈夫之論。可這段話你換一個角度,它是什麼含義?它說你活在戰國這個糟糕的時代,你要麼被富貴所淫,要麼被貧賤所移,要麼被威武所屈。總而言之你活不成個正常人,他不就是這意思嗎?
孟子在《告子上》篇中又說一段話,仍然是非常可厲的一段話。他這樣講,他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他接著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中國那個著名成語“捨生取義”的來源。這段話你換一個角度什麼意思?你要想活你就別講仁義,你要想講仁義,你就別想活,二者不可得兼。他所描繪的是那個時代非常敗壞的局面,因此他的文化思想的表彰表達也就變得十分的苛刻,十分的嚴峻。
大家看看我們反觀一下孔子那個時代,孔子怎麼表述他的思想狀態。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他說君子心情總是很平靜的,小人才整天處在憂愁發怒的狀態。如果按孔子這說法,孟子倒有點像小人。
孔子有名的弟子子路,就說如果我有朝一日能主政一國,我將讓這個國家做到國富兵強。
孔子又有一個弟子叫冉求,很有名。孔子問他的志向,冉求說,如果我有一天能主政一方,那麼我要讓這個地方豐衣足食。
孔子接著又問,他再一個弟子,叫公西赤。公西赤說如果我能主政一方,我就好好做一個祭司。
然後孔子問曾皙,大家注意曾晳是誰?曾子的父親,也叫曾點。孔子問曾皙說,你的志向是什麼?曾皙居然給他的老師提出了一個叫春遊歌詠說。他最大的志向是這樣的,他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解釋一下這段話,曾子的父親曾皙,他說我最喜歡的是這個事,說春天來了,我穿上專門春遊的服裝,“冠者五六人”,古代20到22歲,成人做成年禮,成年男人要戴帽子,說我找成年朋友五六個人,兒童朋友六七個人,“浴乎沂”,就是今天山東的沂水,到沂河中去洗洗澡遊游泳,“風乎舞雩”大家注意“雩”這個字。“雩”是古代祭祀天地,乞求降雨的一個祭祀活動的高臺。由於敬天祈雨的這個活動,它的最勝狀態就是要有一種舞蹈,所以就把雩叫“舞雩”。他說我到沂水裡去遊游泳,洗洗澡,然後到舞雩臺上去逗逗風,叫“風乎舞雩”,然後“詠而歸”,吟著詩唱著歌回家,這就是我最高志向。
有弟子問孔子,說你這四個弟子的志向,你最欣賞誰?孔子原話說,“吾與點也。”我跟曾皙的看法一致。我最高志向就是好好生活,春遊歌詠。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生活狀態,對生活的態度是非常寬鬆的。
孔子還說一段話,他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什麼意思呢?他說敢赤手空拳就打老虎的人,過河不借船,脫了衣服頂在頭上就私自渡河的人。他說這些玩命之徒,我跟他不玩,可見孔子是很珍惜生命的。可見孔子對生活是抱著美好的期望的。這樣輕鬆的生活態度,這樣理智的禮儀要求,跟孟子可峻的看法,嚴格的規約,形成非常明顯的對照。
孟子學說跟孔子學說的區別不在於仁政,儘管孟子那個時代確實是一個更加敗政的時代,但你要知道孔子生活的時代,孔子也認為它是敗政,叫禮壞樂崩。後人把它改稱為禮崩樂壞。就敗政而言,兩個人看法是一致的。
因此孟子和孔子都是主張仁政。那麼孔孟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戰國時代比春秋時代更加敗劣。因此孟子的學說和思想主軸上基本觀點上跟孔子一樣,氣態上卻完全不同,變得更為可峻。而且大家要知道,孔孟的思想,當年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的。孔子克己復禮,是想退回到西周早年封建制度最完好的那個狀態。
他們為什麼最後在君主專制時代,也就是消滅了封建制以後建立的這個社會,從秦朝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這2000多年都是反封建的時代,都是君主專制時代,它們反而變成國教?
兩個原因。第一,因為孔子學說尊卑有序,忠恕之道符合君主制內在管理的格局。還有第二個原因就是儒家後學不斷流變步步適應中國社會的敗壞變遷。
由於儒家學說是一個不斷變質的過程,因此跟社會格局的變化保持了某種同步關係。這就是主張美好封建社會的孔孟之學,最後成為中國君主專制時代的國教的原因。
下面我們再討論孟子的一個次要問題。前面其實我們把理解孟子的大節已經做了一個交代。大家注意,我們這節課叫《諸子百家輯要》,涉及的話題很多,我們只講其中幾家時間都已經不夠,因此我們基本上不講原文,我們只講你理解它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事,你把這個基本點把握住,你就能理解他們的基本思想。就像你要理解墨家,必須理解它是工商業文明的代言人。
想理解孟子,必須理解它是更壞時代的可峻理論。那麼孟子還有一個思想,我們在這裡有必要提一下。孟子說過一段話,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前面提到過這段話,很多人把它理解為孟子有民主思想,我說不是,它是典型的封建思想。這個這個話題我在其他課上講過,我不用再重複。但是孟子這段話裡帶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另外一面,叫民本思想。就是“人民是國本”這個思想。
大家看孟子接著說了幾段話。孟子講“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他說君王如果有很大的過錯,文臣就應該去勸諫他,他說如果勸他而不聽,就應該推翻他換君王。這個說法也比孔子厲害多了。孔子講的是忠恕之道,對君王要“忠”,“恕”是要寬待,要原諒君王的錯誤,孟子是不原諒。
孟子接著又說,他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他說傷害仁和義,就是賊和殘。他說“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他說殘賊之人只不過是一個人,他不是君王,我只聽說過殺掉了紂王這個人,我沒有聽說過他把君王殺了。孟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君王是暴君,推翻他、殺掉他是應該的,這也跟孔子的主張完全不同。
由於孟子這個主張,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很反感孟子,他居然在明代早期主政期間,把孟子從孔廟中趕出,排位移除,而且專門出了一本刪掉了孟子85段話的一個孟子集本,叫《孟子節文》。朱元璋特別討厭孟子,因為孟子說“君為輕”,說可以推翻暴君。
那麼孟子是不是有民主思想?不是。請大家注意,一定要把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分清楚,不是一回事。
什麼叫民本思想?周代早期就出現,也就是為政者一定要照顧民本。你只有照顧民生,你的政權才能穩固,這叫“民本思想”,它的目的在於求質,在於保持政權的穩定,而不在於民主。民主的含義是主權在民,一個國家的權力是人民構成的,人民有一個授權程式,政府才有權力,這叫“民主思想”。它跟民本思想是全然不同的。“民本思想”是專制思想和政治體系的維穩對沖系統,這就是民本和民主的差別。所以大家理解,孟子只不過是把初周以來所貫穿的民本思想以更嚴厲的方式表述出來了而已。這些基本概念大家要澄清好。
下面講思孟學派,我們講孟子為什麼把它叫思孟學派?是因為孔子的孫子叫子思。孔子的正孫。而孟子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孔子的孫子叫子思,他是孔子的孫子,他沒有直接受教育自己的爺爺,他是孔子弟子的弟子,也就是子思曾經師從於孔子弟子,曾子,而孟子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因此孟子是孔子徒孫的徒孫。孟子本人是山東鄒國人。大家知道中國在古代的時候,韓非子在他的《顯學篇》中講“儒分為八”,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個學派,那麼孟子就在思孟學派之中。那麼孟子出生在戰國中期,他曾經遊歷各國,宣傳孔子之道,晚年退回周國,教授門徒,然後他的弟子公孫丑、萬章等等弟子記述了他遊說列國的談話內容,以及他教學的一些談話內容,這就是《孟子》書的來源。
儒家後學就是孔子以後的儒家主張尊先王。孔子宣傳堯舜禹,認為那是聖王,中國人早期的那些聖人。孟子跟孔子一樣主張尊先王,而且孟子主張人性善。
從荀子到韓非子,也就是孟子之後,都已經主張法后王,主張人性惡了。所以以孟子為界限,孟子以前主張,尊先王,主張人性善。孟子以後,荀子韓非子主張法后王,主張人性惡,所以你從孟子的學說上看、基本思想格調上看,他跟孔子同出一門。那麼怎麼理解孟子和孔子的差別?如果孟子和孔子完全一樣,那就用不著說孟子,只說孔子就足夠了,孟子也就做不了亞聖。那麼孟子跟孔子有什麼區別?才是理解孟子的難點所在。那麼大多數學者說孟子最大的特點叫仁政說。
子思,孔子的孫子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寫了《四書》中的重要一篇叫《中庸》。那麼孟子的重要在哪?一般學者認為他主張仁政,說這就是孟子的學說的最奪目的地方,可是這個說法不成立。
孔子主張以德治國,顯然孔子也主張仁政,所以說孟子主張仁政,根本沒有說出孟子學說跟孔子學說的差別和要害。由於孟子的學說,如果你在一般文字上,你解讀不出來它的差別,那麼孟子也就凸顯不出來他的文化地位和他的文化重要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宋代以前,孟子並不重要,孟子變成亞聖,真正被高度尊奉,是宋明理學的產物。
理解孟子的關鍵在哪呢?關鍵在於理解儒家學說的流變,什麼意思?人類文明的展開過程,就是人類文明的墮落過程。人類文明的展開過程,就是人類社會生存不斷趨向於緊張化、動盪化和無序化的過程。那麼如果人類文明發展過程是一個緊張化、動盪化、敗劣化的過程,那麼孟子的學說,甚至儒家後學,它的基本脈絡就一定是學說變得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可厲。這就是孟子學說和孔子的差異。
說春秋時代,那個時候人們還講禮,繁文縟節,人際關係非常的柔和,即使打仗都講禮節,都不設詭譎。給敵人設陷阱,用兵法。這些東西在春秋時代是很少的,所以才會出宋襄公那樣的人物,我前面講過,現在不用重複。春秋時代打一仗,死四百人、五百人就算是大戰爭。而到戰國時代,社會緊張度大大提高,打一仗死七千人、六千人、上萬人,史書記載不絕。我前面講過僅是秦趙長平之戰,白起一次活埋趙國俘虜40萬人以上。
孟子對那個時代是怎樣表述的呢?孟子說“天下春秋無義戰。”然後孟子又講,他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所謂“人牧”就是當官的人。中國國古人認為官員管理百姓就像放牧的人放牧羊群一樣,叫“人牧”。他說當今為政者沒有不嗜血殺人者,這種言辭非常劇烈,批評非常嚴酷。
他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他說你看貴族富人,他們廚房裡堆的肥肉,馬廄裡養的肥馬,他說你看普通老百姓,老百姓都是面黃肌瘦,田野裡到處是餓死人的屍體,這就是戰國和春秋時代的區別。
這就是孟子表述天下和孔子表述當時時勢的差別。你會發現孟子的語言和觀點變得十分可峻。我先梳理一下儒家後學,孔子學說宅心仁厚,到孟子學說變得緊張而可厲。再往後到荀子已經發生重大反轉,他主張法后王,主張人性惡,一方面主張仁義禮智信,一方面居然提出主張嚴刑峻法。
要知道孔子是反對法家的,到荀子已經成為儒法並舉的局面。大家知道荀子最著名的弟子韓非子,法家理論集大成者李斯,秦王嬴政和秦始皇的宰相。法家最重量級人物竟然是儒家荀子的弟子,這叫荀儒。孔儒、孟儒、荀儒……
西漢早年董仲舒建議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儒家學說變成國教,雜合陰陽五行法家各種學說以及儒家學說,把它糅合成一個大雜燴,由此構成陽儒陰法、外儒內法的中國政治文化格局。這叫董儒。比荀儒、孟儒進一步敗壞。
到宋明出現朱熹理學,他居然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他認為人性跟天理是違背的,要想保持社會安定,就要壓抑人性。朱熹的學說在宋代出現以後,到明代,由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姓朱,他認為朱熹是他的同宗,於是把朱熹理學變成儒家學說的中軸。科舉考試以朱熹理學為正確答案標準,朱學在明代以後取代孔儒,成為中國嚴苛名教體系的核心。
嚴苛到什麼程度,荒唐到什麼程度?國家政府竟然提倡女子節烈,什麼叫節烈?女人的丈夫死了,如果她沒有兒女,應該自殺殉葬。這叫烈女。如果她有孩子沒法自殺,終生不得再嫁。這叫節女。居然是政府倡導,然後為這些節烈女建立節烈牌坊,貞潔牌。所以中國那個時候到理學時代傳說出來的各種故事,比如有這樣的故事,它講一個女子新婚不久,丈夫死掉了,她終生不得再嫁。好在她有孩子用不著自殺。要知道一個年輕女子,從此喪失正常性生活,它會嚴重的造成整個生理秩序的紊亂。於是這個女子晚上睡不著覺,怎麼辦?把銅錢摸黑灑到滿地,不點燈,在地上摸一個一個把它摸回來,用這樣的方式熬過漫漫長夜。數十年之久,直到她四五十歲以後閉經腰幹了,這個時候沒有性慾了,她才能安然生活。以至於幾十年下來,把銅錢摸得薄得像透明的紙一樣。
這個故事雖然有點誇張,它就說明儒家等發展到朱家之學的時候,它已經可怕到、可峻到何等程度。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學者講,說新文化運動1916年提出打倒孔家店打錯了,其實應該打倒的是朱家店的原因,這叫儒家後學之流變,越變越惡劣。歷經五個階段。所以我在講孔子的時候叫孔儒,然後下面孟儒、荀儒、董儒、朱儒,一路被劣化。這是大家理解儒家後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