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馬首銅像成為第一件迴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迴歸展”同期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圓明園遺址公園開展。
本次展覽以馬首迴歸為主線,分為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迴歸三個單元,展覽面積117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約100元件。
今天,丹丹就帶大家走進圓明園,欣賞展覽中的精美藏品,回望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首先向大家介紹的是長春園含經堂遺址出土的“葫蘆陶範”。
文物展示
葫蘆陶範
這是在長春園含經堂遺址出土的“葫蘆陶範”,這些顏色灰暗、其貌不揚的陶器與有著“萬園之園”美譽的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有怎樣的關係呢?這還要從清帝在圓明園中以陶範製作葫蘆器和玩賞鳴蟲說起。
鍾馗葫蘆陶範
範制之法是製作葫蘆器的主要技法
葫蘆器因功能實用、外形優美、寓意吉祥,從古至今廣受宮廷貴族、民間百姓的喜愛。清廷大量製作葫蘆器,除供皇帝賞玩外,還作為珍貴的禮品,賞賜皇室、大臣,饋贈外國君主。清廷所制葫蘆器品種齊全,有碗、盤、筆筒、蟲具等,造型新奇,紋飾典雅。範制之法是製作葫蘆器的主要技法。圓明園出土的這些陶器就是宮廷範制葫蘆蟲具的陶範。
雙“喜”葫蘆陶範
範指模範、模子。範制葫蘆是將一定形狀或光素或刻有陰紋的模子套在幼小的葫蘆上,隨著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模子中的空間。使葫蘆按模子的形狀、花紋生長,待其成熟後,模子的陰刻紋飾在葫蘆表面呈現陽文,花紋隆起,宛若浮雕,開啟模子,選取精品。
範制葫蘆器的工序複雜
範制葫蘆器有畫樣、制範、種植、納範、拆範、加工等多道程式。器物的優劣,既取決於葫蘆的生長情況,也有賴於範的製作。葫蘆範有木範、陶範等多種。陶範是用陽文木胎翻成的陰文模。先制可分成多瓣的陽文木胎,鏇削出成品的形狀拼合,有的外壁刻陽紋圖案,用粘土調泥,包敷在木胎之外,待泥稍幹,從中間依次將木胎抽去,得到一箇中空的泥範。將其入窯焙燒,再將陶範外壁打磨光滑,即可使用。
五蝠捧壽葫蘆陶範
陶範的藝術屬性
製作陶範除工藝技巧還需藝術品味。為宮廷或王府設計製作的葫蘆模子,俗稱“官模子”。其樣稿多出自宮廷畫師或有藝術修養的文人之手,格調高雅,製作精微工巧。
葫蘆陶範的內壁有的是無紋飾的“素模”,大多數是內壁有陰刻紋飾的“花模”。“花模”一般在頸部、腰部有一週連珠紋、回紋或如意紋等帶狀裝飾,腹部為各種主體紋飾,有的在主體紋飾下還有一週帶狀裝飾紋,布排疏密有致。紋飾模仿、借鑑同時期瓷器、漆器、織繡等工藝品的裝飾題材,內容豐富,典雅雋秀,寓意吉祥。
唐詩葫蘆陶範
腹部的主體紋飾有的刻有唐代李白《早發白帝城》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詩句;有的刻有民間傳說中能驅邪、賜福之神——鍾馗;有的刻有“祥”“如”“意”或雙“喜”或“萬”“壽”等吉祥文字;有的刻有八卦雲鶴紋、五蝠捧壽或“卍”字組成的四方連續圖案。古代的工匠在有限的空間裡賦予巧妙的構思,施以精良的工藝,使這些陶範不僅紋飾美觀,而且細節刻畫精細入微。
“卍”字紋葫蘆陶範
圓明園出土的葫蘆陶範外形為圓錐形,底部有圓孔,內膛為翻口束腰、鼓腹尖底的“雞心式”。這些葫蘆陶範除四件完整外,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殘缺,有的殘件能拼合。其中大部分陶範殘件紋飾相同但不能拼合,或為同一陶範的殘片或是由同一木胎製成的多件陶範的殘片。完整的陶範或是燒成未用,或是當時納入其中的葫蘆蔫萎朽爛,範制不成功。殘缺的陶範是葫蘆採摘後,為取出葫蘆將範打碎所致。
清皇室在皇家園林中範制葫蘆
蟋蟀、金鐘、蟈蟈等鳴蟲在自然環境下壽命很短,夏秋之時最盛,深秋則死。為了四季都能聽到蟲鳴,明末時古人已在暖室中人工孵育“絡緯”等鳴蟲,使其越冬。清皇室也在宮廷中玩賞鳴蟲。
清廷在皇家園林中範制葫蘆始於康熙時期,曾在西苑豐澤園種植並派“園人”“苑監”等管理。乾隆時期清廷曾在圓明園中範制葫蘆,道光以後宮廷葫蘆器的範制逐漸呈衰落之勢。圓明園含經堂出土的葫蘆陶範應為乾隆至咸豐時期器物。
擺放鳴蟲甚至成為宮廷筵宴的慣例。乾隆至咸豐時期,每年正月十六日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設廷臣宴,由皇帝欽點大臣參加的。風雅的乾隆皇帝多次在廷臣宴席間與大臣賦詩聯句,多首御製詩中都提到過在殿中放置鳴蟲之事。可見冬日的鳴蟲之聲已成為國運昌隆的象徵。
清 蔣溥繪《絡緯圖》
乾隆時期著名詞臣蔣溥所繪《絡緯圖》上的詩文就是正月十六日在圓明園廷臣宴上,乾隆與諸臣以“絡緯”為題所賦的詩句。畫面設色繪梅花、天竺和絡緯、蟋蟀。蔣溥跋雲“絡緯秋蟲,向例於溫室中豢養。至春正月十六日,賜宴於圓明園正大光明殿。鼓樂既奏,音響四作……”畫上除敬錄乾隆御題七言《詠絡緯》詩之外,還有蔣溥、劉統勳、秦蕙田、開泰、劉綸五位詞臣的和韻五首。
如今,無論是正大光明殿中為皇帝和群臣助興的鳴蟲,還是在園中範制的“可勝金玉”的葫蘆器都已成過眼雲煙。這些葫蘆陶範所範制的器物也早已不知去向,但它們豐富的紋飾、精美的雕刻,是清廷在圓明園中範制葫蘆的實證,也是清帝精緻而富有情趣的園居生活的體現。葫蘆範制工藝汲取宮廷和民間文化之長,在注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這項我國特有的傳統技藝必將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