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聲東擊西”這一計的參考是《淮南子.兵訓》,裡面也包含一個卦象,也就是六十四卦中的“萃卦”。萃卦上澤下地,意思就是匯萃。說得更簡單點就是頭上一個堰塞湖。給敵人造了一大堆假象、煩心的事,把他們的腦袋都搞暈了,最後喪失自主——你要怎麼就怎麼吧。

萃卦

聲東擊西之計就是和敵人搶主動權的,要我方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而不是敵人牽著我方的鼻子走。這樣,轉幾圈下來,敵人再強大也任我們宰割。

這種戰法似乎是後世的慣例,正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不過在上古可不是這樣。中國在春秋前期以前都是玩的“君子之戰”的那套,也就是雙方要交戰了,相互聯絡好,約好時間,地點,帶好人馬趕到戰場。

聲東擊西

那時的強力兵種是戰車,每輛戰車上有三位戰士。中間的是駕車的馭手,左邊是拿弓箭的遠端攻擊人員,有時指揮也在左邊。右邊是拿長兵的“車右”,負責保護其他同伴。

純屬依靠戰車是不行的。古人就會“步坦協同”了。在車下有七位重灌步兵,再來是二十名輕裝步兵。

要交戰時,雙方面對面擺好行列,然後擊鼓作為進攻的訊號。雙方向彼此衝刺,人馬交錯而過。在接觸時奮力拼殺,完結後也就到了對面,這就叫“回合”。後來的“大戰三百回合”就是這樣來的。

然後彼此清點死亡、受傷人數,重新整軍,再來一個回合。

古代車戰復原,但實際上是有問題的,你能看出來嗎?

其實一般戰鬥就三個回合也就結束了。因為這時勝負也應該分出來了。那時的戰鬥就是這樣。與其說是戰鬥,不如說是武裝遊行。因為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臣民。教訓哪個不講理的都是替天子出氣,沒必要把人家打得亡國滅種。打一番下來,輸家請罪削地,贏家獻功朝庭都是有規定的。當然滅國之戰不是沒有,如征伐鄂國時就下達了“勿遺壽幼”命令,但那只是特殊情況,可能是鄂國太不開眼了。

這種戰法對中國後來的軍事也影響至深。個人勇武也得到充份的體現,哪個將軍如果特別能打,可以在陣前主動求單挑,這樣叫“售勇”,可以激勵已方士氣。而在演義小說中更成為戰爭的標準形態。以戰車為中心的小隊後來增加到了72人,分成三組,也就是古代的一個標準戰鬥隊。後來即使戰車退出軍事領域,這種人員構成還是儲存了下來。後世西方的“騎士戰鬥”對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應該都是封建制社會的表現。

演義中的單挑名場面

但是這種彬彬有禮的戰鬥方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因為周天子的權威受到削弱,各國君主逐漸以勝利為第一目的,而不是講“禮”。在這上面宋襄公就吃了大虧。因為宋國其實是商朝的遺留。所以在政治上宋襄公一直以堅守古禮自居。結果他在戰場上重傷了還在悲嘆:“君子不重傷(不攻擊受傷的人),不擒二毛(不抓老人)。”結果被罵成“蠢豬仁義”。其實這在政治上是可以解釋的。好比這次抗疫我們取得了勝利,不也是被一些國家罵:“損害自由、隱瞞不報嗎?”其實這些國家與宋襄公一樣,都是沒察覺,或者也不想察覺時代有了變化。因為按照過去的規矩他們還能落個“遵守秩序”的名聲,換新玩法只有丟臉。這也就可以解釋什麼叫“後發優勢”。因為那些老牌強國思維方式已經固定了。往往無法突破創新。

春秋戰國時期也是我國的軍事科技的大飛躍時期。各種新的戰法被採用,如夜戰、水戰、火戰、牛戰、馬戰等等。原來的那一套“君子之戰”被時代無情地拋棄了。因為它根本無法適應這些新戰法的需求。特別是夜戰。西方人直到抗美援朝都不精於此道。之前的戰鬥都是白天出師,晚上息兵。於是被志願軍按在地上狠揍,經此一役後才痛定思痛,發展夜視儀。這樣下來,又怎麼不突破?

夜戰

“聲東擊西”的戰法因此應運而生。其實它分為兩個部份,所謂“聲東”就是給予對方假訊息,以製造假象。而“擊西”當然是趁機攻擊。這種戰法也以二戰中的英法聯軍運用得最為經典。當時他們已經決定在歐洲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了。但是登陸的港口有限。到底從哪裡上岸呢?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猜謎遊戲。如果盟軍的登陸地點被德軍獲知,那勢必造成大量傷亡。但如果更換港口不是造成貽誤戰機也會造成我方混亂。所以一方儘量不讓對方知道,一方儘量要知道。

1943年6月,美國《國家地理》出了一期雜誌,在裡面詳細地介紹了美國所有集團軍的徽號與兵種。這很有點美國式的驕傲與浪漫。雖然這期雜誌很快就被回收刪減。但還是有很多本流入了德國人的手裡。於是1944年,德國人按圖索驥,發現美國最精銳的第一集團軍正在英國的多倫港集結,成百上千的主戰坦克排成了整齊的方陣開進了港口,美國著名的巴頓將軍也不時在那裡出現。按照常規,他們將在法國的加萊港登陸。

美國名將巴頓將軍

看似聯軍的目標已經洩露了,但老奸巨滑的德國人還不放心。這時他們又繳獲了一條重要情報,那是法國地下抵抗組織“繁榮”的重要成員亨利.德里古叛變了,他出賣了自己的整個組織。於是“繁榮”小組被整個端掉。這些被俘成員大多是女性。她們在蓋世太保的魔窟中受盡凌辱,最終被撬開嘴巴,德國人得到他們想要的重要情報:盟軍將在加萊登陸。

而且還有其他訊息證明這一判斷。如德國人在法國海灘上撿到一具屍體,是個溺死的英國軍官,他身上帶著的情報證明了盟軍將在加萊登陸。還有著名的德國將軍克雷默帶回的訊息。克雷默是在北非戰場上被俘的。因為他身體不好,被盟軍基於人道主義釋放。在歸國那天,為他送行的正是巴頓將軍。兩人惺惺相惜,把酒言歡。巴頓大著舌頭說了不少酒話,這些都被心細如髮的克雷默記下來了。等他回到德國,就直接去指揮部提供訊息,其中最重要的一句,那就是:巴頓,將要率領第一集團軍在加萊登陸。

你說德國人怎麼就這麼實誠,對於這麼多指向鮮明的情報沒有起疑心嗎?其實一看地圖就可以明白,英法海峽上多佛到加萊可以說是最近的一條線路,後來建設的跨海隧道就修建於此。距離當年盟軍倉皇撤離法國的敦克爾刻僅40多公里路程,這是個有故事的地方。事實上,盟軍選擇登陸地也的確只有三個地方好選,加萊正是其中一個。而且距離德國本土最近。而仗著強大的艦炮,這次作戰如果成功的話甚至可以一口氣攻入德國。這對於有“騎士情結”的歐洲人正好合適。大不了就是把決戰提前嘛。

加萊的位置

但是盟軍卻是在德國人最沒有防備的時候展開了渡海行動。1944年6月5日,根據天氣預報,當時英法海峽間有暴風雨,的確是一個不適合渡海作戰的天氣,海上航行的船舶頻頻遇險。德國人也就放鬆了警惕。而在此前一天,一支小股盟軍在英法海峽西段瑟堡的登陸作戰被挫敗。

但是6月6日,卻出現了難得的晴好天氣。趁著這難得的好天氣,渡海作戰開始了。由英國普利茅斯、普爾、南安普頓、朴茨茅斯、布萊頓等多個港口同時出發的艦隊在海上匯合,目標直接英法海岸線的中段諾曼底。

是的,之前盟軍所做的一切全是陷阱。包括那具海邊的屍體。那是盟軍千挑萬選出來的演員。為此他們甚至偽造了一個軍官的全部身份。更不要說那氣勢兇兇的第一集團軍,那也不過是演出道具。巴頓真正指揮的是第三集團軍。而那個內奸“亨利.德里古”已經神秘地消失了。“繁榮”的成員竟然都是以犧牲生命為代價而丟擲的死間。

德國人就這樣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盟軍也得以用最小的代價開闢了全新的歐洲戰場,此後更是勢如破竹。

諾曼底登陸

從這個戰例我們就可以知道何以將“聲東擊西”歸入“勝戰計”的原因。因為更多的人馬可以有更多的資源進行戰術欺騙。對於軍力較弱的一方,“聲東擊西”更像是一場豪賭。如果你能夠讓敵人按你的計劃轉移目的地,那你就能夠勝利。但如果不幸失敗了,那就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吳楚七國之亂中的“聲東擊西”之計就敗在了周亞夫的“以逸待勞”之下。而最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則直接被諸葛亮給否定了。當時蜀國大將魏延提出由自己帶一支奇兵穿越子午谷,直撲長安。但諸葛亮沒有采納這個政策,因為蜀國太弱, 玩不起這個賭局。

有個故事,說的是有個財主最不喜歡吃肥肉,整天鬧:“這東西是人吃的嗎?”結果被他家的長工聽到了於是故意犯錯,結果財主一怒之下將他們抓了起來,在他們的飯中塞入肥肉,還惡狠狠地說:“再不聽話,下次肉裡面再加上豬油。”

這也可以算個“聲東擊西”成功的案例,不過成功之處在於這個財主太沒有見識,不知道下層人民連油是什麼可能都沒見過。而且用計者完全喪失了主動。萬一財主突發奇想用其他難吃的食物來懲罰長工呢?所以這不過是笑話。真正運用這計還是要有實力做為後盾。

相比之下,正確靈活運用“聲東擊西”這一計的高人當數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長安城的玄武門發動兵變,一舉殺死了哥哥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然後逼迫自己的父親李淵將皇嗣之位傳給了自己。

玄武門之變示意圖

有關這次伏擊,史書上的記載大概是這樣的。因為突厥的入侵使京城局勢變得緊張,李家兄弟的矛盾也尖銳起來。李淵察覺到李建成的不法舉動,於是詔他與李元吉一起入宮問詢,但在途經玄武門時,兄弟倆同時遭到了李世民的伏擊。一番惡戰下來,李建成與李元吉雙雙身死。然後是李世民的親信大將尉遲恭向李淵報告了這個訊息,接著是李世民自己來向李淵請罪,李淵無奈之下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封李世民為太子。

這件事在唐朝被視為正義的勝利,很多人將其與周公覆滅“三監之亂”媲美,因為“三監”也是周公的兄弟。但到了後世卻越來越有人懷疑這段歷史被李世民動過手腳。因為李世民後來大規模整理史書,還多次向官員要《起居注》來看。所謂“起居注”,就是記載皇帝言行的文書。按規定,皇帝是不能隨意翻看的,因為它的作用是讓後世皇帝引以為鑑。這說明李世民心裡有鬼。

然而現在網上很多所謂“李世民改史書”的說法全是胡說八道。因為中國史書早就是個嚴密的體系。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原則就是“隔代修史”。本朝人不寫本朝的歷史。這個規則也就是從李世民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史書記載儘量公平,客觀。也就是說,當時記載的史書最多也只能是一個參考資料。後史史官會自由地選擇各種資料來還原歷史的真相。那麼就算只改了《起居注》,也無濟於事。

著名的《未生怨》影象,可看出,服飾與唐朝很接近

很多人以為李世民當了皇帝就可以毫無顧忌的亂改史書。那隻能暴露出自己的無知。事實上,現在所謂給李建成翻案的材料,無一不是來自正史。既然李世民能改史書,為什麼不把這些史料隱沒?很多人想不明白這個關鍵環節,只好無限度地吹捧李建成了。簡直把他吹捧成神勇無敵,文武雙全的古今最優秀人才。他的死不但是大唐的損失,簡直也是地球的損失。如果他還活著,大唐別說貞觀之治,估計工業革命也早就實現了......

當然這些只能當笑話看,但也正證明了李世民的聰明之處。這就是他“聲東擊西”一計的巧妙。你認為我的破綻就是在我哥的歷史上面,可我偏偏讓史官在這裡稟筆直書,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就怎麼樣寫。這樣後人絞盡腦汁也找不出問題來,因為這本來就是事實。

那麼李世民就沒改嗎?不,事實上他是改了,但是改在很關鍵的地方。

那就是那晚李淵的行動。

李淵也許算個政治家,但和兒子比起來還是有差距

大家一看地圖就可以明白。玄武門就是皇宮的後門。在那裡有個風吹草動能瞞過李淵?更何況在那個充滿危機的早上。因此,按史書的記載,那個時候李淵正在皇宮的湖上划船完全不合理,歷史的真相更可能是李世民先人一步,控制住了李淵,然後再進行了玄武門的行動。

有唐一世,佛經中的阿闍世王的故事很流行,說的是他將父親囚禁在深宮中活活餓死的故事。這個劇目叫《未生怨》,很有可能就是影射李世民的行為。

可能有人會說:李世民兄弟都能殺,何況父親?其實兄弟與父親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真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謂“忠孝仁悌”,對君主的“忠”和對父親的“孝”是第一位和第二位,對於兄弟的“悌”是最後一位。大部份時間中國人都只講“忠孝”,少說“悌恭”。打個比方,殺父是死刑立即執行那種,而殺兄弟最多是有期徒刑。

特別在想建設一個穩定國家的李世民眼裡,對父親不敬是比對兄弟不悌更嚴重的多的罪行。他已經沒有了同父同母的兄弟了,但他也是父親,還將成為更多人的父親。這是個很簡單的邏輯問題。如果僅僅是殺兄弟,在古人的道德觀裡,很容易找到原諒的理由,但如果是逼迫父親,就大不一樣了。

而且掩蓋這個早上短時間發生的行為,絕對有比掩蓋自己大哥一生的作為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事實上,李世民很可能想在《起居注》上看的就是有關這個早上的記載。而後他與李淵的關係也可以說是“演得不錯”。事實證明,他成功了。大部份人的關注力都被成功帶偏。即使有所懷疑也沒有證據。

這就是“聲東擊西”的高階戰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學習到的。如果學到這一點,恐怕能夠運用的場合也不僅是在戰場上吧?不過要看透歷史假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活。自以為是的話,很容易像上面提到的那個土財主一樣上當呢!

歷史就是一座籠罩著迷霧的森林

全新解讀《三十六計》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楊絳經典語錄,悟透了,一生受用,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