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廳 王懿榮塑像

一片甲骨驚天下

1899年秋,時任清朝最高學府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校長)的王懿榮患了瘧疾,京城的中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藥方上有一味中藥叫“龍骨”。僕人到宣武門外的達仁堂中藥店買回中藥後,王懿榮不經意間在“龍骨”上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符號。

作為晚清有名的金石學家的王懿榮,對此非常敏感,經過觀察辨認,王懿榮認為這些龍骨是年代久遠的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畫紋符號”不同於青銅器上的銘文,應該是更早的古文字。於是他便開始高價大量收購帶字的甲骨。

王懿榮從甲骨上的刻畫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因此推測這種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產物。

王懿榮對甲骨文字最初的判斷,被後來的研究證實是完全正確的。儘管一些學者對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過程有所質疑,但王懿榮是我國學術界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這是被學界所公認的。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因王懿榮的發現而向前推進了1000年!王懿榮之後,甲骨文研究代代相承,與敦煌學、紅學並稱為20世紀中國文史“三大顯學”。距今3000餘年的甲骨文,是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雲鐵藏龜》

王懿榮有位好友叫劉鶚,也就是那位寫《老殘遊記》作者劉鐵雲。1900年7月,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后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王懿榮徹底失望了。他對家人說:“吾義不可苟生!”隨即毅然服毒墜井而死。王懿榮殉難後,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劉鶚又進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1903年,劉鶚將王懿榮和自己收集到的甲骨選拓1058片,編寫成《雲鐵藏龜》一書,這是有關中國甲骨文的第一部專著,也是首次將甲骨文公佈於眾,讓世人皆知。

“人吞商史”

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的好多年,龍骨就被挖掘出來了,不過人們只將其當做藥材,而不知道是價值連城的文物。

河南北部安陽的小屯村,是商王朝的都城遺址所在地。商王朝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一個王朝,它被西周攻破以後,那裡就成了一片廢墟了。成了廢墟後鮮有人居住,一直到明朝的時候,只有少量的人住在那裡。到了清朝的時候人口增加了,就需要擴大耕地範圍,種更多的莊稼,這樣就不時地從地裡刨出來一些骨頭小碎片。

紅色標註位置為安陽小屯村

小屯村有位剃頭匠叫李成,有年夏天,他患了疥瘡,他在田間無意中撿起一塊刻有“畫紋”的白骨片,把它揉搓成了粉末,塗抹在疥瘡上,疼癢神奇地止住了,幾次塗抹後,疥瘡居然治癒了。李成喜出望外。他把大量的各種形狀的骨片收集起來,送到附近城裡的藥店去賣。他告訴藥店掌櫃:“這骨片治疥瘡和外傷有特效。”藥店老闆翻看藥典,知道這是中藥裡的“龍骨”,於是收購下來。李成從此,做起了收集販賣“龍骨”的“專業戶”。

關於龍骨的這些往事,加拿大長老會駐安陽牧師明義士在其著《甲骨研究》中說:“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當藥材,名為龍骨。最初發現的甲骨,都經過濰縣範氏(即古董商範維卿)的手。範氏知道最詳。先時範氏不肯告人正處,如告劉鐵雲湯陰牖里。餘既找到正處,又屢向範氏和小屯人打聽,得知前清光緒二十五年以前,小屯有剃頭商名李成,常用龍骨粉作刀尖藥。此地久出龍骨,小屯居民不以為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無字,都為主骨。當時小屯人認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長成的。並說有字的不好賣,颳去字藥店才要。李成收集龍骨,賣與藥店,每斤制錢六文。”

注:加拿大牧師明義士從1914年開始考察殷墟並收購甲骨。在外國人中,明義士私自收購甲骨最多。1917年他自稱收藏甲骨5萬片。後來又將小屯村出土的一坑甲骨全部購買,實際上他所購藏的甲骨超過5萬片。

羅振常在其《洹洛訪古遊記》中描寫了甲骨文的發現過程。文中寫到:“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創,故藥鋪購之,一斤才得數錢。骨之堅者,又購以刻物。鄉人農暇,隨地發掘,所得甚夥,揀大者售之。購者或不取刻文,則以鏟削之而售。”

從甲骨被發現具有藥用價值後,挖掘甲骨就變成小屯當地村民的一項生計手段,大多數村民在農閒時候都會挖掘並出售甲骨。這些被磨成粉,當做中藥吃進肚裡的商代史料,被後來的甲骨文研究者稱作“人吞商史”。甲骨文如果不被當做藥材,恐怕被發現的歷史將被推遲,可是有相當數量的甲骨文已經進了人們的肚子裡,這對整個甲骨文的研究不知是該慶幸還是一種悲哀。

甲骨文的發掘還原圖

“甲骨四堂”

甲骨文驚現於世,在20世紀初的學術界引起了一場“地震”。梁啟超稱甲骨文的發現使“中國考古學被這令人吃驚的革命動搖了”。在甲骨學誕生與發展時期,有四位學者的研究業績最突出,他們就是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四人的雅號分別為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晚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字鼎堂,因為他們的名號裡都有一個堂字,因此人們把他們合稱為“甲骨四堂”。著名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寫下“甲骨四堂,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

羅振玉對甲骨文的考古研究最大貢獻,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並確定小屯村就是當初的殷商晚期的都城。王國維將甲骨文字與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對照歷史,他創造並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學術貢獻極大。考訂出小屯的殷都時期為盤庚遷殷至帝辛時期;董作賓親自參加了7次殷墟甲骨的發掘,創立了殷墟甲骨斷代學。郭沫若雖在“四堂”中年齡最小,起步較晚,但也因此造成他起點高,方法新,一出手就超過了前人。他晚年主編的大型甲骨文彙編《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甲骨四堂”國畫

漢字鼻祖甲骨文

告別結繩記事,具有刻畫書寫特點的漢字,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劃符號。不過,這些刻劃符號雖已具備了文字的雛形,但還沒有完整的體系和規律。甲骨文的發現,極為有力地提供了漢字的早期形式。

部分甲骨文與現代漢字對照示例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從字型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

很多我們如今理解的漢字意義,在甲骨文的形狀中便能有所體會。

“魚”字在甲骨文裡是象形,如同簡筆畫。

此圖片引自唐際根研究員的文章

“車”字的象形要複雜一些,但也是古代車輛的真實寫照。

此圖片引自唐際根研究員的文章

 “安”字,是一個會意字,一個女人坐在屋頂下邊,也就是家中,即為“安”的意思。

下邊這兩個字其實是同一個“逐”字,是象形加會意,左邊上面這部分是一頭豬的象形,底下是個腳丫子。右邊這個字也是一樣,上面這部分是一頭鹿,底下也是個腳丫子。古人在那時候在做會意字的時候有具體所指,也就是要表明我追的是一頭鹿還是一頭豬。

甲骨文裡還常見一個“鼓”字,它的變化形狀有多種,其中中間的圓或方形是皮鼓,最下邊是鼓座,上邊是鼓的裝飾,最右邊的兩個“鼓”字,其右側是表示人手拿鼓槌敲鼓。

下面是去年清華大學陳楠教授設計的“甲骨文表情包”系列中的“鼓”字,看了這個,對甲骨文的“鼓”字,就更容易理解了。

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等書法要旨,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

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因此,甲骨文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

甲骨文的發現,讓老外對中華古代文明服氣

錢穆先生曾經在新亞書院講述《中國通史》,他說到,外國人特別注重古物證。如埃及文化的古文字,為法國人研究所認識,因而說出埃及歷史;同樣有人研究巴比倫之楔形文字,亦因此而推知其巴比倫歷史。外國人見了殷墟文字後,才開始重視中國的古文化歷史。

他總結時這樣說:“總之,我們就是三千年,就比英、法等國要偉大,甚至羅馬、希臘亦比不上我們。胡適說:'中國的大學歷史很短,北京大學只有四十年。外國大學已有六百年。'但我國漢武帝時,亦有大學。而二百五十年前的耶魯大學,只有五十本書。試想一想,我們中國當時有多少本書?英、美、法怎麼同我們比啊!”

2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歷史上真的有女兒國!還不止一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