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道學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以虛偽的面目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講道學是虛偽的代名詞。真道學是存在的,但是數量很少。而假道學很多,他們披著道學的外衣,幹著罪惡的勾當。即所謂“道貌岸然”,所謂“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媚”。但當我們回到宋朝,品味道學家的生活和思想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個道德高尚且思想深邃的大師。他的人品絕對是一流,他的言行也堪稱士人的楷模。

周敦頤是道學的開山鼻祖,他是一個有著仙風道骨的人物。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就帶著他投奔當官的舅舅。周敦頤聰明孝順,舅舅很喜歡他。舅舅是一個喜歡蓮花的人,種了很多蓮花,周敦頤常常在蓮花池邊讀書悟道。後來他任知南康軍的時候也種了很多蓮花,他經常漫步池畔。於是就有了名文《愛蓮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成為千古名句。

周敦頤為人很正直,在任南安司理參軍的時候要為一個冤案平反,和他的上司據理力爭。上司不理他,他將手板放下,要辭官而去。他說“這樣官還做得嗎?透過殺人而取媚於人,我是做不到的。”上司最後被他感悟,把那個被冤枉的囚犯給放了,這種“不唯上,只唯道”的精神就是道學家的真精神。

周敦頤是一個深沉的自然主義者,他窗戶前的草從來不準剪掉。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這與自家意思一般”。 原來他是從中感受到生命與自然之間的冥契,這大概就是古人常說的天人合一吧, 這種情懷放在現在環境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是很有利於環境保護事業的。

大詩人黃庭堅這樣形容周敦頤:

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廉於取名而銳於求志,

薄於求福而厚於得民,

菲於奉身而燕及煢嫠,

陋於希世而尚友千古.

將周敦頤的人品極為稱讚,可見其感召力。周敦頤在當時並不是很出名,不過他有兩個很有名的學生,那就是二程兄弟。二程雖說是同胞兄弟,也是志同道合,但是性格、思想與人生經歷差別很大。

哥哥程顥25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長期擔任地方官,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比如他在當晉城縣縣令的時候遇著一件事,有一個姓張的有錢人。父親剛剛去世不久,來了個老頭到他家門前自稱是他爸爸。這位張先生一聽哪有這事,兩人爭吵起來鬧到官府。程顥問那老頭兒說你有啥證據,那老頭從懷中掏出一本古舊的方書,其中寫著“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抱兒給了張三翁”。程顥問張先生,你今年多少歲?張先生說36歲。又問你爸爸去世的時候多少歲?張先生答76歲。程顥便對那老頭說他方才說的歲數是可以查證的,肯定不會撒謊。他出生的時候爸爸40歲,怎麼會被人叫做“張三翁”?你那方書肯定是假的。那老頭一聽無話可說,只能認罪了。程灝為官多年,政績還是很不錯的。程顥在性格上很溫和,他的學生說跟了老師30年從來就沒見到老師發過火。還有一個學生離開程顥之後別人問他你從哪裡來的,他說我在春風和氣中坐了3個月之後來的,這就是後來的成語“如沐春風”或“如坐春風”的來歷。他的詩歌也寫得溫柔敦厚,頗能顯示道學家的那種心境: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弟弟程頤人生經歷和性格志趣就顯得很不一樣。

他參加過個科舉考試,結果名落孫山就不再參加考試了。不過他很有一股勇氣,在18歲的時候,以一介布衣的身份給仁宗皇帝上了一封萬言書。其中指陳朝政的問題,跟仁宗皇帝說我就是你的諸葛亮,用我的話就能實現三代美政。勇氣固然可嘉,不過皇帝肯定不會理他。他潛心鑽研學問,教了很多學生。到他已經老了的時候,以布衣的身份被招到朝廷擔任崇政殿說書,從一介布衣成了帝王師。這種傳奇的經歷和至高的榮耀,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不過他的榮耀並沒有堅持多久,他給那位小皇帝上課的時候,堅持要在皇帝面前坐著講。滿朝譁然,認為有失體統,沒辦法最後他只能站著講。皇帝年紀小,對天地萬物充滿好奇。有一回從外面折了根柳條拿在手裡玩,被程頤看到了。於是程頤板起面孔來,說:“春天萬物方生,不可無故摧折。”那小皇帝被他給訓斥了,心裡很是不爽,太后聽說了也直皺眉頭。後來有一回小皇帝生病了,不能去上朝。程頤就去跟宰相說,皇帝不能上朝,太后也不能單獨上朝。這下讓太后忍無可忍,諫官參了他一本。他就被送回老家去了,帝王師的生活就此結束了。

程頤在生活中是一個非常嚴厲的人,“程門立雪” 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一般都認為是說程頤的弟子對老師的尊敬,人們對這個故事誤解太多。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天程頤的兩個學生楊時和遊酢去程頤那兒問學,有人說是程頤在睡覺,所以兩個人立在門外。還形象地說雪花打在他們臉上,他們也一動不動。其實這裡的程門並非真的指有這樣一扇門,兩個人還站在門外。想想那時楊時已經是高官,程家的家人也不會讓他們站在門外面啊。真實的故事是那天楊時和遊酶去拜訪老師,而程額正在種類似於禪宗靜坐的修身方式。於是兩個人就在旁邊陪待,不敢離開。一會程頤醒了一看他倆人還在,就說你們回去休息吧,明天再來。等到他倆出門的時候,門外的雪已經有一尺深了。其實這個故事主要是說程頤是很嚴厲的一個人,弟子不敢輕易打擾他,後來人望文生義就成了一個尊師重道的故事。

程頤在晚年的時候,被新黨送到長江上游的涪陵,宋徽宗即位的時候他得以回到洛陽。當時他是乘船沿江而下,在三峽一帶風浪湧動,水流湍急,令人生畏。船上的其他人都是驚愕萬分,有的不禁號哭。唯有程顧一人正襟危坐,巋然不動,可見他此時的精神氣象。

二程兄弟一起創立了“天理”學說。程顥曾說過:“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理”因此成為二程哲學的核心,“宋明理學”也就從此得名。程顥特別強調“仁”,主張“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程頤在修養上主“敬”,他說“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二程的學間都十分旗博,思想為當時人所折服。他們弟子眾多,最終光大師門。到南宋成為最大的學派,影響深遠。

3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淚崩那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