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魯智深的憨直,武松的勇猛,還有公孫勝的足智多謀。言及公孫勝,他既是原著之中最早退出舞臺的人物,也是第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只因為他最早識破宋江的真面目。

而提起梁山好漢之中的軍師,大多讀者會想起吳用,併為他打上智慧的標籤。但在故事的早期,公孫勝與吳用、晁蓋等七人結義,他曾在智取生辰綱的故事情節中獻上很多計策,他也是梁山好漢的元老。儘管公孫勝智謀過人,但施耐庵對他的筆墨篇幅卻寥寥無幾,反而會透過一些小事去突顯公孫勝的獨特魅力,而這些小事通常又引人深思。

公孫勝也許與吳用乃是一樣的智多星,不過兩人在性格上不僅截然相反,在人生閱歷這方面也是相去甚遠。吳用早年科舉而名落孫山,此後也經歷過不少人生坎坷,從而造成他內斂而十分利己的思緒慣勢。他之所以對梁山頭領宋江極為忠心,是因為他坐得第二交椅可以將其利益最大化。

反觀公孫勝,他是羅真人的關門弟子,並習得“五雷天罡正法”。從思想境界而言,他率性灑脫,對生命自由也十分看重,而這也是他與吳用最大的差別。原著闡述公孫勝退出舞臺的原因很簡單。公孫勝加入梁山好漢的行列,本質上就是想追求他一直所渴望的生命自由,但就在這時,宋江卻突然出現了。

公孫勝身為道士,瀟灑而自由,宋江則是一個有著世俗心的政客。兩者雖同在梁山,但所追尋的東西卻根本不一樣,說是水火不容也不為過。縱觀全書,宋江乃是一個忠心於朝廷的文人儒生,他的忠心,未嘗不是一種“愚忠”。在《水滸傳》前文,宋江以仗義疏財而聞名天下,所以此時的公孫勝仍對宋江抱以尊崇之心。

但猶如《後漢書》所言: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公孫勝對宋江的失望也是如此,最終一去而不返。他最早看透宋江為人處事的真面目,他佯稱家中尚有老母未盡孝道,需要回家探望一番。宋江當然知道其中有隙,便讓公孫用把老母接到身邊養老,但被公孫勝拒絕。第二次宋江又欲派人隨公孫勝一同回家探望,又被拒。宋江知道已然留不住公孫勝,便只得放他離開,而這一去,果然就再也沒有回來。

宋江野心雄厚,對名利極為在乎,而這也與公孫勝追求自由的理想所不容。如此一來,公孫勝若是繼續留在在梁山,以後必定會與宋江針鋒相對,然後形成兩種目標追求完全相反的派別。而宋江到來之時,公孫勝可能就已經察覺到梁山最終的悲慘結局,也正是因此,他才對宋江生出厭惡之心。

在離開梁山之後,公孫勝一直追隨羅真人歸隱山林,不再過問世事。而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在與方臘交戰之時,竟遇到善使道術的包道乙,但因沒有公孫勝的助陣,遂大敗而歸。打虎英雄武松,甚至還為此身受重傷,斷掉一條手臂。

此戰過後,梁山之眾終於看清宋江為人處事的真面目,遂將功勞拱手相讓,然後藉以託辭紛紛離開梁山,再也不過著問江湖之事。而公孫勝因明察秋毫,很早就看穿宋江的為人,所以在眾多梁山好漢之中可謂結局最美滿。得以潛心修煉道法,自在地追求生命的真諦,最終侍以老母,安享天年。

梁山無疑乃是熱血男兒的聚集地,快意恩仇,瀟灑自由,並收納著眾多失意而飄蕩的浪子,所以不少人都將此處當做是世外桃源。但遇人不淑,憑白的讓眾多有趣的靈魂消散人間。其中冷暖,猶如飲水,只有各自知曉。

參考資料:

《孟子》

《後漢書》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大秦賦》呂不韋竟編了《呂氏春秋》,成語“一字千金”和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