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開,正歸來。伴虎西僧、鶴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陶淵明、李太白;有洞庭柑、東陽酒、西湖蟹。”
一年一冬釀,釀好冬陽生。
未入冬時美味就在醞釀。要釀出好的冬釀酒,全憑釀酒師的經驗,用上當年新收的糯米,洗米、蒸飯、入壇、撒入酒麴。秋季新採的桂花,風乾、和入糯米。
等風聲響起,酒罈裡的美味便悄然生髮。
而寒極之時,糯米香、桂花甜。
冬釀既好,冬至終臨……
我們惋惜傳統失落,記憶不再。並非他們遠離,只是我們未曾走近。在這樣特殊的時間段裡,我們將目光聚集於姑蘇之地,便能真正領略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究竟什麼才是冬至的本味?走進居民區,尋訪菜市場,聽長者講述故事,領會凡人凡語裡冬至樣貌。
冬至之所以流傳,自有它存在的道理。感悟冬至,體驗專屬的時令限定。
最是人間煙火氣,撫平世間凡人心。
冬至節氣裡的安穩與美好不經意間瀉落一地。花白的髮絲積澱著時令的千變萬化,深深的皺紋蘊藏著城市的記憶密碼。那些街頭巷尾的平凡故事,那些口口相傳的古老民謠,在長者的時光匣中,在孩童的咿呀聲裡,向我們緩緩道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中國的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僅僅是指種莊稼的季候,也指人對自我的調理,對於代代延續的農耕民族來說,冬至這一天便是數九的開始。最冷的日子來臨之時,家裡掛上“九九消寒圖”,盼著這九九八十一天,到了豔陽高照,耕牛遍地走的時候,就又要開忙了。冬至這一天,萬物閉藏,百業休憩,辛苦了一年的人們要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以喜氣洋洋的狀態,自我犒賞。包餃子,煮湯圓,香氣陣陣,熱氣騰騰,這是千百年來祖先對生活熱愛、對時令尊重的結晶。
一字一句是時光的迴音,是溫情的守候。我們在冬至這天守望傳統,面龐在氤氳的熱氣裡熠熠生輝。中國人骨子裡的情懷不會改變,後輩同樣在現代的光影之下,捕捉屬於這個時代的精彩。是朝氣,是活力,是創造,是新潮的疊加閃爍光芒,我們一同描摹屬於中國人的年味記憶。
過去從未走遠,來者依然堅守。當老酒碰上新釀,當傳統遇見新潮,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這便是時令的意義。
冬已至,春未遠。在冬日守望春暉,在冬至企盼春歸。年歲流轉間,時令迴圈,嚮往美好的心卻未曾改變。
原來,冬至就是生活。
圖文來自: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