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公元前239年的一天正午,在咸陽市門下,販夫走卒人來人往,忽然有一對人馬大張旗鼓地從遠處走來,只見他們鄭重其事地在高臺上放置了一卷卷書籍,於此同時還將一大袋黃金放在書籍旁邊,一下子吸引很多人圍觀,過了不久,在一群僕人的簇擁之下,一位官員走到高臺之上,他告訴人們:高臺之上的書籍,是當朝丞相文信侯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各方遊士賓客凡是可以指出書本的錯誤,增加或者減少一個字,賞賜一千金。

一時間,人們爭相前來觀看這本書,但是卻始終沒有人出來改動一個字,於是,呂不韋讓人抄送全文傳至各地,呂氏春秋的一下子聲名遠揚。

以上,也就是呂不韋一字千金的故事,很多人將呂不韋的這個舉動與商鞅的一諾千金相比較,認為在很多地方兩者有十分相似之處,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商鞅作為一個傳統的政治改革家,他的一諾千金的動機比較單純,就是取信於民,在民眾中建立自己的威信。

而作為商人的呂不韋,一字千金的事件更像是一場營銷手段

原因有三:

第一、呂不韋門客三千皆為能人,呂氏春秋集各家所長,本身的質量相當過硬;

第二、營銷行為面向的主要是販夫走卒以及遊散士人,這些人的文學修養是無法與呂不韋門下三千門客相提並論的,要在學術上對呂氏春秋提出挑戰,具有相當的難度;

第三、此時的呂不韋已經擔任秦國丞相多年,手握大權,秦國沒有人敢於當面去挑戰他的權威;而放眼國外,此時秦國已經具有六國無法比擬的優勢,各國諸侯也不得不仰仗秦國呂不韋,更加不可能因為這種事情而讓呂不韋顏面掃地;

在這三點情況之下,根本不可能有人會為了這一千金而得罪呂不韋,因此這件事情只能是呂不韋高明的營銷手段,說白了,呂不韋自己心裡很明白,這是一場沒有成本的作秀。

為什麼當時身為秦國丞相、已經權勢熏天的呂不韋要做這麼一場秀呢?難道只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名聲麼?恐怕不是那麼簡單。

我們要從當時的大事件中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公元前239年,秦國王弟成蟜率領大軍攻打趙國,中途叛亂,史稱成蟜之亂,秦軍在攻佔屯留之後,成蟜的部下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臨洮,也許是在這件事情中看到了秦國法律過於嚴峻的弊端,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中有大量篇幅介紹儒家的思想,當時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他是在考慮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採用六國的思想來統治天下,避免秦法的苛刻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比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早了整整一百年

那為什麼呂不韋不選擇直接將書籍獻給嬴政呢?我們再看看這個時候的嬴政。

嬴政在呂不韋釋出呂氏春秋的後一年(公元前238年)正式行冠禮掌權,掌權之後立即對嫪毐叛亂實施血腥鎮壓,第二年(公元前237年)又正式免除了呂不韋的丞相職位,也就是說,在公元前239年的時候,嬴政極有可能已經對呂不韋、嫪毐以及趙姬的事情瞭解的一清二楚,加上嬴政的個性使然,呂不韋知道,即便是直接將書本獻給嬴政,嬴政也是不會接受書中的思想的,這一點從嬴政廢呂不韋丞相之後立即釋出逐客令、以及後期焚書坑儒的事件中也可以側面瞭解。

於是,呂不韋打算採用“曲線救國”的線路,透過他高超的營銷手段,將呂氏春秋的基本治國裡面散佈至天下所有貴族大夫的手中,爭取得到士族大夫的支援,然後再透過天下士族大夫的輿論氛圍影響嬴政的治國理念,這便是一字千金的背後邏輯

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這個美好的願望隨著呂不韋的服毒自殺煙消雲散,大秦帝國在嬴政的帶領下走向了與呂不韋設想的不一樣的道路。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學而為己,學而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