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如果一個人不能順應事物規律去發展,那麼他所付出的努力很難創造價值。

白巖松老師說過一句話,叫:“最糟糕的人生,就是沒有智慧,但是勤奮的人”,蔡志忠老師也說過:“對於人生來說,努力是沒有用的”。

因為很多人對“努力”有一種誤解,覺得只要勤奮,就能得到好的結果,努力本身並不是錯誤的姿態,但是如果你的努力只是主觀意識帶來的行為,而違背了客觀規律,這樣的方式必然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所以懂得抬頭看路,比只顧低頭拉車更重要,否則最後很難到達終點,一個人在錯誤的情況下越努力反而越離譜。

《道德經》有一句話,叫:“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意思就是說:聖人能夠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發展變化,而不是主觀妄為。

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本質的規律,真正的智者能夠以自身適應規律去做事,而不是以主觀抗拒規律以顯示自己的能耐。

有一句話叫“至人無功,聖人無名”,真正有智慧的人建立功勞之後也像沒有建立功勞一樣,就是因為他所做的事情都是順應規則而存在,一切看上去好像沒有做出什麼努力一樣,但是他的行為本身就已經符合自然規律的選擇。

所以能夠造就常人所未曾塑造的功績,但是也不會顯現出比常人更有優勢的作為。

為什麼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很聰明,但是活得越來越糟糕,就是因為他的聰明沒有符合規矩而存在,所以主觀上的努力不僅改變不了問題,反而讓人生更加糟糕。而有的人看似愚笨,好像沒什麼努力一樣,但是他的人生過程卻非常順暢。

在《列子》中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公儀伯,因為力氣大而聞名四方,在諸侯之中名聲廣為流傳。

諸侯之中有一個人叫堂谿公,他和公儀伯是朋友,就把公儀伯推薦給了周宣王。

周宣王此時一直想要招攬賢才,聽說公儀伯力氣大,就花重金把公儀伯請過來。

但是公儀伯來了之後,周宣王看到了特別納悶,因為公儀伯是一個駝背,而且走路顫顫巍巍的人,看上去像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

周宣王這個時候心裡就開始打鼓,但是來都來了,還是陪他聊聊吧,於是就問公儀伯說:“你的力氣怎麼樣。”

公儀伯這個時候就說:“我的力氣很大,能夠折斷春螽的大腿,能夠刺破秋蟬的翅膀。”

周宣王一聽更加疑惑了,因為“春螽”是一種小的昆蟲,體型大概類似於螳螂,一個只能折斷昆蟲大腿,刺破秋蟬翅膀的人怎麼稱得上力氣大呢?

於是周宣王便對他說:“我的力氣能撕裂犀牛的皮革,拖住九頭牛的尾巴,我還覺得它們太輕了,你只能折斷昆蟲的大腿,刺破秋蟬的翅膀,為什麼還能因為力氣大而聞名天下呢?”

公儀伯這個時候就嘆了一口氣說:“大王這個問題問的好,你聽我細細道來,我有一個老師叫商丘子,他的力氣很大,但是他的父母弟兄妻子一概不知,因為他從來沒有用過他的力量。

這個老師就對我說:‘一個人要看見別人看不見的事物,觀察別人沒有察覺到的地方,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修習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練習眼力的人先去觀察車上的柴草,練習聽力的人先去聆聽撞鐘的聲響,內心容易了,外部世界就不難了’。”

二、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商丘子是一個力氣很大的人,但是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卻不知道這件事情,因為他從來沒有用過自己的力量。

力量所帶來的是強者的姿態,一個人從來沒有用過力氣,說明他從來沒有以強者姿態自居,所有的取勝都是以順其自然,看似柔弱的態度來達到目的。

就像《道德經》中說“善勝者不武”,善於取勝的人從來不會用武力去壓制敵人。

而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智慧:順應自然之理,能夠在謀事之時抓住的核心關鍵點,一切作為都好像沒有作為一樣。

公儀伯接著又說:“我的名聲不是靠力氣獲得的,是因為能夠恰當使用力氣而得來的,這不仍然勝過那些憑力氣著稱的人嗎?”

愚人用力,智者謀局。

愚昧的人憑蠻力處事,但最終卻無所作為,真正會做事的人,則是順應自然之理,抓住事物的本身規則,所以蠻力永遠不能勝過巧力,當力氣沒有放在重要的關鍵點時,不僅不能使事情變得更好,反而會使事物變得更糟。

如果一個人能順應規則處事,即便只是簡單的作為,也能夠達到良好的結果。

在事物上用力永遠不能主導事物的客觀發展,一個眼中只盯著事情的人容易被事情的表象迷惑,只有客觀審視事物的利害關係之後作出的決定,才能更好的抓住事物的核心機緣。

“一個人要看見別人看不見的事物,觀察別人沒有察覺到的地方”,具備這種智慧之後,哪怕一個人只付出“戳破秋蟬翅膀”的力氣,也會有事半功倍的功勞,這便是“聖人無知,聖人無名”的智慧。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28
最新評論
  • 1 #
    懂得抬頭看路,比只顧低頭拉車更重要,否則最後很難到達終點,一個人在錯誤的情況下越努力反而越離譜。
  • 2 #
    審時度勢,量力而行。看好前方的路,走好腳下的步!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白居易的五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