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作者:趙輝)中華民族透過一百多年來的艱苦奮鬥、堅持不懈的努力,已經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積貧積弱的國家,走向了一個繁榮昌盛、屹立世界之林的經濟強國、科技強國,成為影響世界格局的大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在經濟崛起的同時,國家文化的崛起工程也已經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的陸續開展,五千年延續不斷的中華文明輝煌歷史將越來越清晰,展現出其在人類文明史中的璀璨光芒!

華夏文明歷經磨難、傳承至今,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遭受數次危亡,幾乎遭受滅頂之災。中華文化的文獻典籍數次遭受洗劫與焚燬,中華文物古蹟數次遭受焚燒破壞,見證中華歷史文化的歷史遺蹟數次被人為毀滅。其中,代表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建立與夏文化誕生的“有夏帝啟之廟”啟王廟,就毀滅在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之手。

據史料記載,日寇在1938年元月佔領懷遠縣城,但是在日寇佔領懷遠的8年時間裡,懷遠卻從來沒有完全被佔領過。日寇進城之後,守軍就退到北鄉胡口子一帶另行佈防,並一直防守到日寇戰敗。所以日偽縣政府的行政權力,只能到達城關內外及近郊一帶,其餘大部分鄉村都掌握在人民的手中。日寇在佔領懷遠縣城後,對荊山以及周邊地區進行了梳篦式掃蕩,位於荊山之巔具有數千年曆史的“有夏帝啟之廟”啟王廟,也被日寇所徹底焚燬。這是一組1938年5月刊發在日寇戰地畫報上的照片,拍攝時間在1938年4月,地點在安徽省懷遠縣,記錄了這段國破家亡、中華民族文化被蹂躪的歷史。雖然現在日寇已被趕走,國家已經復興,但被毀滅的華夏民族文明標誌的唯一“有夏帝啟之廟”啟王廟,卻就此消逝在華夏大地。

懷遠古縣誌記載“啟,禹之子也。舊志雲:啟居荊山下,後代立廟以祀之”是為“有夏帝啟之廟”,成為華夏民族祭祀夏王朝建立者帝啟的永久祭祀之地,也是全中國唯一的標誌華夏文化起源的地理座標與文化座標

中國歷史中的夏王朝到底存不存在?存在於何地?至今是中華文明中的歷史之謎。雖然國家在相關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將黃河二里頭遺址作為夏文化的重點研究物件,研究了六十年,但其得出的學術成果與建立的學術理論,卻頗受爭議。這些學術成果與學術理論,不僅不能根本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問題,甚至產生了相當一部分人否定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現象。這對於國家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尊嚴,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必須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因此,在大禹治水的淮河荊山之巔、夏王朝的發祥地,重建“有夏帝啟之廟”,恢復華夏民族的祭祀傳統,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國家歷史使命。

荊山之巔的“有夏帝啟之廟”啟王廟,被日寇毀滅已經80多年,對每年啟王廟祭祀盛況有歷史記憶的老人也屈指可數,對夏王朝帝啟的祭祀活動究竟有哪些?已經成為華夏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建“有夏帝啟之廟”,不僅是恢復中華文明的歷史,更要恢復中華民族文化中祭祀先祖的優良傳統。中華文明、華夏文化五千年延續不斷的傳承,與淮河流域華夏人民究竟有怎樣的密切關係,將是夏文化研究工程中的重要內容。

華夏文化的誕生與傳承,離不開產生華夏文化誕生地民眾一代代的民俗繼承,一旦斷代將是華夏民族不可挽回的損失。近幾十來,對中華文明起源探索的無果,與夏王朝建立者帝啟廟的消失,不能說沒有一點關係。重建“有夏帝啟之廟”,即可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也是對華夏民族之魂的恢復。夏王朝與夏文化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具體真實的,它的真實性正體現在淮河夏民族對夏王朝帝啟一代代的傳統祭祀上,體現在曾經屹立在荊山之巔的“有夏帝啟之廟”上。

華夏先民能夠在古代經濟文化不發達的情況下,在荊山之巔修建“有夏帝啟之廟”,幾千年內屢毀屢建,祭祀華夏民族文明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帝啟,相信在中國經濟已經發達的今天,以國家的資源重建一個規模更加輝煌、文化內涵更加豐富的新“有夏帝啟之廟”,再現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之源,當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屹立世界文明之巔的創世之舉。(作者:趙輝)

1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錢鍾書去世22週年|經典語錄18條,句句在理,句句扎心